喜看“非遗”在鹤峰 活起来
2017-06-10 18:51: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
\
  湖北日报网讯(全媒体记者李彦睿 通讯员陈勇)柳子戏、花鼓灯、薅草歌、麻水川号儿、南戏、燕将班……6月9日晚,鹤峰县会议中心,一场“非遗”盛宴上演;牟炳菊、彭文照、苏国民等,一位位“非遗”传承人登舞,一拂袖,一转腔,一回眸,现场掌声雷动。
  “非遗的产生与繁荣与社会人文、自然等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鹤峰县文体新广局局长庾运章介绍。鹤峰县拥有《傩戏》《土家族打溜子》两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还有《鹤峰满堂音》《鹤峰柳子戏》《鹤峰山歌》《鹤峰花鼓灯》等四个省级保护项目。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务工经济”带走大量青壮年,其中该县常年务工人群达4万人左右,“非遗”首先遭遇了人的难题。其次,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挤压了传承的空间。
  如何让遗存民间的传统文化活起来?政府出手,组织展演,推广。
  2014年6月14日,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鹤峰县首次举办“我的家乡、我的梦”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文艺展演活动。当晚,曾经只能在山乡屋场零星演出的山民歌、柳子戏、傩戏、南戏、满堂音、渔鼓、三棒鼓、花鼓灯等16个节目登上县里大戏台,一时轰动全县。
  这以后,文艺展演每年不间断举办。三年里,县、乡、村三级文艺展演一场接一场。潜移默化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土文化爱好者的行动自觉——《土家打溜子》传承人苏国民自己购买服装道具,坚持每月到白果小学义务教授学生,目前已经有5位弟子能够登台表演。邬阳乡撒叶嗬表演队,筹资参加湖北省首届文化艺术节,引起高度关注。五里乡满堂音剧团,在表演中探索传承与利用之路,在湖南石门、桑植,湖北的五峰等县市累计演出100多场……
  “精准扶贫让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返乡创业的青壮年越来越多,为非遗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光大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长期从事“非遗”挖掘与传承的太平镇文体中心干部唐勇介绍,全县甩掉贫困户帽子的57930人中,已有近3000人向传承人学习各类非遗文化技艺,正成为鹤峰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