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某楼盘,现在我们正推出大优惠活动”、“我们是某某装修公司的,请问你们家装修好了吗?”、“我们是做信贷的,请问你有没有资金需求?”、“我们是某某银行,现在可以免费帮你申请一张信用卡,请问你是否需要?”类似的电话营销开场白,很多市民都不陌生,甚至不胜其扰。(11月18日 中国新闻网)
近日,身边的很多研究生考友纷纷反映接到了接踵而至的“研究生统考保过”的电话,而且电话那边的陌生人竟然还十分准确地叫出了自己的名字,面对这样的这样的情况,一些考友哭笑不得的同时亦愤于信息被泄。想想也是,距离12月26日的2016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仅有38天的时间,确实到了这些人挣钱的好日子了,但是他们是如何得知我们的姓名、电话等私人信息,我们却不得而知。和曾经的一些类似经历和事件联系在一起后,令人不禁追问——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信息?
网络信息时代,为了与时俱进提高效率,各类考试一般都采取网上注册、填报;当然类似于12306、淘宝等服务、商品购买类网站也纷纷推出信息认证实名制,且此种现象已日趋普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却不想,这一愿望却只是想当然。一些居心叵测的黑客钻了空子,导致用户信息大量泄露的事情不在少数。2014年的12月份,出现过一次严重的12306官网用户信息大量泄露的事件,导致许多旅客在一票难求的放假季车票被盗取,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近年来每当公务员国考、省考之后,很多考生也会收到“我是你的...领导,请速到我的办公室里来......”等诈骗电话,使不少缺乏社会经验考生沦入骗局。
回过头来,再来谈一谈“研究生统考保过”的电话。曾经在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之前,试题就曾遭到过大面积泄漏传播,当年的众多考生谈到此事仍心有余悸、难平心愤,试想今年的考生关键备考之时又屡屡收到此类电话,即使你无心参与其中,是不是凭空心情也很受影响?而且此类电话是不把信息强加灌输给考生誓不罢休,挂了他们还打,真是一件十分可恶而又让人闹眼子的事情。到底是谁,将盗窃信息的魔爪伸向了年轻的考生。而盗取私人信息的恶劣行径无疑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安全感,最直接的感觉便是我们仿佛时刻暴露于他人的监视之下,我们似乎活在一个玻璃的世界里,在这个环境里有些人凭借一些手段便可轻易将你玩弄于股掌之间。
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隐私,还是我们的隐私被一些不法之徒当成商品卖给了他们,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如何,参与其中,靠他人个人隐私交易获利的参与方都是违反道德与法律的。期待政府相关部门要特别重视此类私人信息泄露事件,别让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个体整天活在担心害怕的惴惴不安中。也期待广大社会个人能够明辨是非,坚决揭发抵制通过不法渠道获取他人私人信息的交易行为,彻底铲除其滋生土壤,让其形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霍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