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作弊侵蚀社会诚信之基
2016-01-11 09:11:55 来源:汉网

近期,学生简历造假与考试作弊引发广泛关注。简历造假涉及最基本的诚信问题,会让用人单位误判求职者能力,容易造成错误进人与用人。各类大考小考在磨练人意志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令一些人产生不劳而获的幻想。

虽然频发的造假简历与“注水”文凭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形象,但对个别造假者来说,造假的成本太低,以致这种现象一直“强势”存在:学生诚信教育缺失,导致学术不诚实;而作弊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既是一些人投机取巧的钻营之道,也在一些时候被视为对现行规则的反叛。社会上也没有统一的诚信数据库,当简历造假与考试作弊被发现后,求职者顶多失去在这一家公司的工作机会,考生又有几人真正因作弊获刑,多是考试资格取消、考试成绩作废而已,惩戒效果实在有限。

造假现象并不止出现于高校毕业生投递的简历中,而是普遍存在。近年来学生考试作弊、学术不诚信等现象频频曝光,人们更为关注学生诚信问题,却忽视了很多时候,学生诚信的缺失,也是社会诚信不彰的大环境所致。所以,高校毕业生简历造假背后是全社会诚信滑坡的大背景,每个人都应该对此反思。社会诚信的土壤,需要每一个人参与才能培厚。诚信缺失,并不是哪一个群体所独有的问题,出现这样的现象,正是社会没有做好传帮带,也是因为社会诚信已然在我们这一代滑落,没有为下一代守好诚信的基业、让他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本身就应当自责。

由于任何职业、年龄段的求职人群和学生,都存在这一问题。对此,更应该建立统一的诚信数据库,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失信;同时,所有社会群体都应该要上诚信教育课。当有效遏制住普遍存在的简历造假等失信行为,建设诚信社会才会变得可期。

作弊自古有之。尽管那时作弊难度不太大、成本不太高,但风险极大。对于作弊者,最基本的惩罚手段是终止其以后参加考试的资格,书白念了,读再多也没法获得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在现代社会,一般考试的作弊行为更多被视为一种道德缺陷,而不会被上升到国家刑罚的层面。但那些受人尊敬的教育机构,的确对作弊的处罚十分严厉。

比起教育机构里的考试作弊现象来,倒是那些“层次”较高的作弊行为更值得警惕。作弊现象并不可怕,或教育,或惩罚,都是对偏差加以修正的正常手段。可一旦作弊变成了一种文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则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因为,当预期利益不够大、不够诱人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地遵守规则;可当预期利益足够大、足够诱人的时候,不择手段也要拼力争取。所以,尽管作弊与简历“注水”常被当作道德问题来看待,但却不能将作弊文化单纯地视为一种因自律不足而导致的道德缺陷。原本是非分明的判断体系,为何竟然变得无足轻重起来?这其中有些道德之外的原因才是更值得反思的。(方红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