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哥”郭英森的爆红,再度炒红了炒过多轮的“民科”热。“诺贝尔哥”同“引力波”有多大关系,其实不是什么问题——稍有一点科学史常识,或是对前不久那条真正的“大新闻”稍作留意,都会知道“引力波”提出于爱因斯坦、证实于LIGO的实验室。(2月23日 新华网)
“民科”(全称民间科学爱好者)指民间科学家,但又区别于广义上的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他们身上具备的一般特征有: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不懂科学理论,但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并致力于研究科学。
“民科”是贬义词吗?目前看来是,其实如果真正地深入探讨下去,这个词也应具有很积极的正面意义。比如,如果“日心说”还没有被证实,那么哥白尼也是个“民科”;如果万有引力没被证实,那么牛顿或许也是个“民科”。
但为什么现在“民科”会被冠以如此浓重的贬义色彩呢?这和我们当下的学术大环境不无关系。在中国做学问,有个两点式的基准思维:非黑即白,即只要证明它不是“黑”的,就想当然地得出了它是“白”的结论了而很难容得下黑和白中间的灰色。
其实,科研工作的灰色地带才是真正学问最大的潜力区。真正的学术讨论如果想互相促进并提高,对灰色地带的保持某种程度地认同、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而“民科”通常有非常人一般对待科学问题的热情,长时间高专注度保持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无关正确度,也实在是创造灰色地带的重要源泉。
看待“民科”,在去调“有色眼镜”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客观评价。无疑,和正统“官科”相比,“民科”有其先天劣势,稍偏空想,缺乏理论支持或者不能用程式化的推理逻辑方法和过程来论证和表达,本就是“民科”的先天不足。但评价民科,最好不要用“官科”的固定模式强加套在“民科”的身上,应该跳出模式圈,以辩证的态度全面看待、客观评价。
看待“民科”,应该客观辩证的基础上再多一点点鼓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作为科技强国的基础的支撑,而科学精神的缺失其实是一个民族的不幸,特别是人民大众对科学自发热情的缺失和不足,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创新源泉的可持续和科技强国的形成,本就是一个隐患。“民科”本身没有违反法律道德,也不影响社会和谐,合理引导,对科学本身的发展也是有益无害。看待“民科”,至少应该因他们对待科学的纯粹、无私热情鼓一下掌。(霍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