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着急否定“大数据判定贫困生”
2016-05-23 08:44:03 来源:汉网

近日,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有21人被“摘帽行动”取消了贫困生资格,还有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新浪网)

一直以来,贫困生资格的认定工作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难题,到底将什么作为衡量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公平和扶贫,各大高校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南京理工大学曾借助贫困生在学校食堂的消费情况,对贫困生进行判定,引发多方热议,而今,江苏大学又借助贫困生每月话费支出情况,取消了21人贫困生资格。这不禁让人发问,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了解学生的消费支出,来筛选贫困生的做法是否真的科学?以手机话费作为判定标准又是否合理?

笔者认为,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些尝试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进步,表明社会、学校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视度提高了。在扶贫工作中,通过借助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判断标准,以确保扶贫的公平、公正性,这是正确的方向,而在时代不断进步,电子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引入大数据来提高贫困生识别的精准度,也是当前环境下的合理选择。因此,此类贫困生识别方式本身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校方的做法是以食堂消费情况及手机消费支出为参考,来再次核定贫困生资格,而并非以此作为唯一标准,来判定贫困生。这只是借助大数据提高了精准度,至于贫困生的最终判定还要依赖于老师及同学的观察、接触、交流及个人消费综合分析。

综上,此类做法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完全依靠话费等单一的消费情况权衡贫困救助,应结合周围人群的综合判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贫困生也是正常人,也有吃好一点、打电话的权利和需求。二是大数据的使用切不可过度,从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关爱贫困生不仅是经济上的救助,还应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若是过多的依赖大数据,为学生贴上一个贫困标签,既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内心,也背离了扶贫的初衷。

因此,高校把手机消费作为贫困生资格再认定的方式,合情合理,大家不必着急否定。相信在校方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大数据终能在贫困生识别上充分发挥优势,让扶助资金能够更加合理的落实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王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