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安享晚年需要政府家庭双重引导
2016-06-24 09:51:10 来源:汉网

近日,网曝广州82岁退休老人温伯平时独住,买个小菜也要精打细算,却在4年中花了20万元购买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大多价格虚高、夸大功效,但任凭子女怎么劝,温伯就是难以收手。他坦言,这几年吃保健品,并不觉得身体有好转,但是“因为寂寞,又有钱,买保健品是希望有人多陪陪自己”。恰逢父亲节,这事变成一个亲情问题。

如果儿女或孙辈常回家看看,给父母或祖辈买点正规保健品,多给老人讲讲社会上的新鲜事与防骗技巧,老人的精神会更加充实,也会减少受骗上当的可能。但也要指出,常回家看看、与老人多聊天、买东西孝敬,做到这一系列“前提”,对当下一些中青年“有点难”。相对而言,买东西孝敬对一些晚辈还算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老人更多需要的是陪伴。问题是,闲暇与休假又是忙碌社会中的稀缺品,加上人们彼此在异地工作与生活,家务事中的种种隔阂,使得陪伴与交流变得奢侈。必须指出,这未必是简单的孰是孰非的问题,不要给晚辈轻易扣上不孝的大帽,也不要盲目指责“老小孩”太任性。作为局外人,我们不知道别人家的具体情况,不宜妄下结论。相对理性的看法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相似在哪里呢?很多时候,是彼此换位思考,在行动上互谅互让,这是良性循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家中老少相互不理解,各挑对方的不是,啃老与求赡养对立,自然会陷入恶性循环。某些老人被骗买假冒伪劣商品,或许有“不当解闷”的因素,但这远不能解释家庭问题的复杂性。

老人是有独立人格和民事能力的成年人,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你就是天天看着管着,某些老人也还是要买——花自己的退休金,你管我作甚?你看,老人交了智商税,非得还要说寂寞,子女何辜?况且,那些骗术、套路,都是经过“高人”设计好,一步步请君入瓮:辛苦一辈子,自己要对自己好点;或者把几十甚至上百老人家集中在一起,隔离加集体“催眠”,造成一种骨牌效应——人家买我买不会吃亏,别人买我不买点不好意思。市场上出现圈套陷阱,只能规范市场。这是一个市场问题,不是一个家庭问题,放在父亲节来讨论,不大合适。

这种事,不能光怪老人家心软、上当。不到老年,一个人很难明白肌体功能变差、周身是病之后,人内心的那种绝望之下的求生意志。病急乱投医也好,烧香拜佛也罢,很多时候,花钱买的是一个心安。总要做点什么,才不至于无动于衷等死,对自己有个交代。另一方面,我觉得不该把所有责任推到子女身上。老人受骗上当买高价虚假保养品,究其实质,就是商家坑蒙拐骗、商业欺诈,怎么一下子却又转化成亲情矛盾,让子女无端“躺枪”?(西贝)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