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当“药”卖,市场“良心”何时归位?
2016-07-22 12:18:29 来源:汉网

6月初,读者向先生来信称,他求职时发现有多个公司,让员工冒充健康专家忽悠老年人买药。武汉晚报记者按向先生所说,制作了一份求职简历放在网上,没想到竟吸引了13家“保健品销售”公司前来招揽。这些公司坦言工作内容就是把保健品当药卖。(7月21日 中国网)

最近,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有一种职位相当受热捧,那就是保健品推销员。一封求职简历竟得到13个保健品销售公司的招募,让人不由得有一种错觉,现在就业市场这么火爆了吗?这些公司多数明确表示就是“把保健品当药卖”,要求求职者不要有太强的是非观,要过得了心里的那道坎,只要有销售经验,就可以轻松月薪过万。面对这些,我们不禁在问:市场的“良心”去哪儿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保健品的认识也逐渐改变,由最初的抵制到试一试再到现在的普遍接受,保健品市场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但是由于保健意识仍然不高,人们觉得服用保健品不像服用药品那么必需,因此购买欲望并不强。于是,一些商家就利用人们这个心理,夸大保健品作用,甚至当成药品来误导消费者,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们谋财不害命。”这些,都体现出保健品市场的混乱。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商家缺少道德层面的约束,其逐利的本性导致社会良知的缺失,通过欺骗消费者来获取非法盈利,无视社会诚信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监管的缺位。食药监、工商等主管部门无法对商家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管,同时监督渠道不畅,对于此类问题的惩处力度不够,导致制度失去约束力,助力了商家的任性行为。

如果保健品市场这种混乱局面任其发展下去,那么人们会逐渐对保健品市场失去信任,最终导致整个保健品市场的崩溃。因此,相关部门要重视起来,采取措施来规范保健品市场行为,让市场“良心”及时归位。首先是完善制度,严格执法,让制度长出牙齿,用更强有力的法规来约束市场行为,形成震慑力;其次是加强监管,落实日常监管职责,畅通监督渠道,设立多种投诉举报平台,让商家想为而不敢为,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同时,社会民众也要对商家的消费陷阱加以鉴别,并及时举报商家的违法行为,让违法者得到其应有的处罚。(薛建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