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宽进严出”为教育强国梦保驾护航
2016-08-14 13:18:27 来源:汉网

美媒称,中国的教育系统向来会引发最激烈的讨论。对其持批评态度的人表示,它是一种执迷于考试的官僚体制,培养出的学生擅长死记硬背,但在其他方面却无过人之处。尤其是学生入学后学习无动力,即使他们在大学里什么都不学,照样人人都能毕业。(中国新闻网 8月14日)

相对于初入大学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无论是中国的学生还是其家长,在大学毕业之时,或许对自己大学里几年来的所学所能都有些许不满。归根结底,此类现象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严进宽出”或“宽进宽出”的模式不无关系。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发表题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演讲时也曾提到: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毕业,上课能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同时,个别高校教师也乐于“放水”,考试之前“人性化”地画出重点,只要稍稍用心,毕业不成问题;正是这种“严进宽出”的思想与做法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水平。

其实,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在大学开始扩招以前,处于“精英化阶段”,确实是“严进宽出”。“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严把入口,确保有限资源面向素质较高的学生,辅以专业为主的教育,确实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 “宽进宽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改变,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告别了“短缺”阶段,为了整体提高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也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我国进入了“宽进宽出”的“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的入学比例已经得到大大提高。

在教育模式由“严进宽出”转向“宽进宽出”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水平不高的瓶颈却未得到有效改善。“宽进”无疑已经让我国变成了高等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但我们距离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最终目标还有明显的差距。

高等教育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提高全民素养,从而最终达到助力全社会发展的目的。“宽进”成本虽大,但相对于受教育是基本人权的标准来看,却可以扩大教育的辐射面,也更加人性化。质量是目的,淘汰是手段,用“严出”来严把质量关,符合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渴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这一跨越,“宽进严出”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愿未来的某一天,基于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宽进严出”教育模式,能够出现、普及,从而为中国的百年教育强国梦保驾护航。(霍计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