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卫华落马敲响“腐败年轻化”警钟
2017-01-09 10:34:11 来源:汉网

近日热播的中纪委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披露了中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捞油水”的手段——将工作秘密拿来做交易,令人震惊。(1月8日 中国网)

从北大学霸到中纪委“内鬼”,37岁的“青年才俊”袁卫华,因故意泄露案情、以案谋私而落马了。由“反腐败”到“腐败”,袁卫华的人生蜕变,再次引发人们对腐败年轻化的强烈关注。

提起腐败分子,不少人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其出庭受审的“惯有”形象:头发花白,面容沧桑,行动迟缓……而近日,从不少主流媒体报道中,人们发现,腐败分子中的“年轻面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贪官年轻化”现象成为热议话题。

年轻干部普遍具有“三大资本”,年龄小、学历高、胆子大,凭借这些“资本”,他们更容易提拔到领导岗位。近来来,干部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但不可小觑的是,贪官也逐步年轻化,挪用学院项目经费近300万元供个人挥霍,私卖出版社图书牟利数百万元之巨,搞权钱交易收受他人财物逾1600万元……一些坠入贪腐深渊的年轻干部的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

贪官年轻化,这是一种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如果说“59岁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容易理解,而“35岁现象”现象则令人很是困惑:“59岁”的官员即将告别权力,难免有人会怀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甚至“抓了我一个,幸福全家人”的赌徒心态;而“35岁”干部正如日中天,前途无可限量,其所掌握的“腐败机会”说明其年纪虽轻却已经身居要位,何必要拿一生前程铤而走险?

出现腐败问题“年轻化”的根源就是在干部培养、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过于强调年龄、文凭、业务、能力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干部综合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培养和考核,使干部培养走入了歧途,使许多年轻干部思想出现了畸形。这也是某些年轻干部虽然业务能力很强、管理水平较高,但容易道德失范,容易受到物欲、色欲等方面影响和侵蚀,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贪官年轻化”不可小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是干部队伍的稳定,动摇的是党和国家的执政之基。这也提醒相关部门,把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地、不间断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过去我们常说“扶上马、送一程”,现在看来,不仅要“扶上马”,还要“管全程”,使他们成为人民群众可以信赖的公仆。(卿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