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子弟尴尬恰恰是“公允性”的缺失
2017-05-23 09:21:56 来源:汉网

最近,中国青年报发文《教师子弟的尴尬:学校不能当“官” 否则丧失公允性》,文章作者讲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子弟,在妈妈任教的学校刻意保持低调,不争不抢,努力消除妈妈身份带来的影响,苦心经营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以免被人认为“搞特殊”或“享受特权”。所以,在学校里就不能当 “官”,或者是有较大的作为,否则就很容易被视为对公允性的挑战。(5月22日 中国青年网)

不否认,在目前的中国校园里,教师的子弟确实有遭遇冷遇尴尬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同学和老师都在畅想着甚至是追求着一种“公允性”的状态。这种追求可能是表面上的,也可能是真实的,不管怎么样,所谓的畅想与追求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毋庸置疑。但这种存在的好与坏,仍需商榷。

现实是,这些教师子弟由于与教师群体的特殊关系,就比较容易成为追求这种状态路上的牺牲品,所谓的尴尬也就在这里凸显。比如,你稍有成绩就会被人拿着教师子弟的身份冷嘲热讽,其他老师也可能会因为这层关系就对你更加严格,以显示自己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搞特殊。这种尴尬真的能与“公允性”相契合吗?恐怕不尽然吧。

怎么讲呢?其实,教师子弟在学校的尴尬遭遇,也是在搞“特殊”,甚至可以说,其更是一种畸形的现实。按理,一个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一些成绩,这无可厚非,可仅仅因为他是教师子弟,就得让那些明明是靠正常途径获取的成绩,屡遭同学质疑甚至是厌恶,或者是就因为这个身份可能还得不到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难道不是一种 “搞特殊”?只不过这种“特殊”与我们正常的思维相逆而已,并靠着一些冠冕堂皇的思维逻辑粉饰。结果只是让其表面上看着“公允性”,但实际上“人情世故”才是其真正的核心理念,因为这里看重的更多是别人的看法与审视,只在乎“公允性”那一顶虚帽子,反而忽视了真实与真情,这恰恰是“公允性”的真正缺失。

追求“公允性”没有问题,但首先得明晰什么是真正的“公允性”,其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而不是被身份、人情等因素所牵绊。不要打着“公允性”的幌子,而实际上只是让自己舒心,让别人认为你好,这不仅没什么实质意义,还会让“公允性”进一步的沦陷,徒增悲伤罢了。

还有就是,在现在的校园生态中,教师子弟不仅会遭遇尴尬,也会有不光彩的荣耀,这两者既相对又并存。这种荣耀的存在当然也始于“教师子弟” 的身份标签, 而且对身份与人情的注重,更明朗了而已。这里需要明晰的是,无论是尴尬还是不光彩的荣耀,都是“公允性”的缺失,只不过一个在暗处,另一个在明面上,可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相关的教师子弟,没必要对所遭遇的尴尬感到委屈,对所谓的荣耀过于痴迷,还是理性一点,在实践中去探求真正的公允。

在校园里,正常的状态应该是,一个学生的成与败,人们只会自然的联想到其自身的优缺,而不会主观的将其与身份、人情等因素扯上,也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让相关的学生遭遇尴尬或者获得莫名的荣耀,一切都是比较正常而自然,“公允性”的真谛也就在其中。

要想真正实现这种状态,就需要相关人勇于战胜 “心魔”,大大方方的去追求“公允性”;也需要校园生态的自我净化,营造一个追求“公允性”的环境。这两者既要相互促进,也要相互倒逼。不过,这并不容易,得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梦想与追求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毕竟其是还校园公允的一个大好事,对整个社会风气的纠正也有一定辅助作用,这是应该看到的。(王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