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专座催生“让座焦虑”,爱心定义需深思
2017-09-21 09:59:43 来源: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公共交通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为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群体打开了许多方便之门。但当“老”不爱“幼”,“老”不让“病”时,矛盾又该如何打开?

今日在某地铁上便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老人上车后发现没有空座,便示意让一位在爱心专座上的小孩让座,遭拒绝后老人强制将小孩提出座位,小孩母亲解释孩子身体因病身体不适,老人拒不接受并让其出示生病证明,双方就此产生争执。

笔者认为,爱心专座不应该成为规则的空白区。诚然,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弱势群体并不等同于特权群体,更不该理所当然地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社会中规则的意义便在于通过约束行为来方便大多数人,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规则的例外。老人因小孩不让座便对小孩采取极为粗暴的行动,并对其进行言语攻击的行为本身已极不文明,并已经扰乱了地铁治安。以不文明来对待“不文明”已十分不可取,更何况后者其实才是真正更需要帮助的人。

之所以产生爱心专座成为“专用座”,社会舆论需负一部分责任,对不让座的“无爱心”者多些理解与包容。日常出行中,在公共交通工具中一旦出现有人与老人争抢座位,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这些“无爱心”者进行道德批判。久而久之,社会出现了一种“让座焦虑”——若车内出现老人,而老人不在自己周围,便面临了一种“让座尴尬”,自己如果招呼老人过来,座位可能被别人使用,若不主动给老人让座,又觉得周围有“无声的谴责”;若车上来了一位无法判断年龄的“老人”,则又会陷入另一种“不知该不该让”的无奈境地。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这种“让座尴尬”从迈入公交,地铁的那一刻便开始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也就催生了一些“无爱心”者。如果舆论对他们多些理解与包容,缓和“让”与“被让”的矛盾,没了“让座焦虑”或许更多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轻松地面对让座这件小事儿。

如今的“爱心专座”似乎已经成为了老人群体的“专座”,重新定义爱心专座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也需要政策法规的完善。只有让一个人真正理直气壮地拥有“让”与“不让”的自由与权利,爱心专座才能真正回归它的“初心”:把爱心交给那个真正需要关爱的人。(杨云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