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爱心助学成为贫困的“二次伤害”
2015-10-03 18:51:53 来源:汉网

这个开学季,有很多大学生反映说,他们的学校在评定助学金时,要求贫困生上台演讲“比穷”,然后再由班级或同系同学进行票选,学校会根据得票高低来划定贫困生等级,进而相应匹配助学金。但是,好多真正的贫困生因为惧怕上台演讲,而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也有大学生在演讲后嚎啕大哭,认为被揭了伤疤。(9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本来国家设立助学金的目的,就是让那些贫困的学生能减轻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但校方以“比穷演讲”的方式发放助学金,看似符合公平公开的原则,也排除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对受助群体和学生个人来讲,却是极大的不公。如果为了减轻经济压力而使那些已经饱受物质匮乏之苦的学生, 也尝到了“精神贫困”的滋味。那无疑就是对其已经敏感脆弱的心灵造成了“二次伤害”,而爱心助学最终也只能成为寒门学子望而却步的隐痛。

这样的新闻绝非个例,2013年沈阳大学要求申请贫困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比穷演讲”的事件就曾轰动一时。我们能从那些演讲结束后便嚎啕大哭的面孔中读出心酸、无奈、甚至绝望,也能从那些因惧怕暴露在众人目光下的惊慌失措中,读懂自卑和压抑。事实证明,其实远还有比贫困本身更让他们所不堪忍受的,那就是因物质匮乏所带来的“精神贫瘠”。而通过“比穷演讲”这样的评选方式,极容易对他们的心灵造成难以抚慰的伤害,而伤害本身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其一旦发生,必定影响恶劣而深远。

当事学校以“比穷演讲”的方式发放助学金,无疑是在传递这样的意识:申请者个人,必须将“贫穷”以绘声绘色的方式,在众人面前通过表演的技巧呈现出来。而这样的无理要求,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学生群体的侮辱,学生有权保留家庭状况等个人隐私不对外公开,公民也有人权和尊严不受践踏的权利。校方这样的行为,不仅荒唐,更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经济援助本身,例如助学金的发放,体现的就是国家对贫困学子的重视与关注,这无疑符合关怀至上理念的社会主流意识。但如果经济援助的姿态下,忽略的却是受惠者的人格与尊严,将其仅存的“自我保护外壳”都无情敲碎。那么扶贫便成了对弱势群体的“二次伤害”。而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这样方式得到的经济援助,却远远不能弥补“比穷演讲”本身所造成的心灵缺憾。

古人 “不食嗟来之食”的自我觉醒意识,也说明了人活在世,不仅有物质的基本需求,更有作为人类群体,保持个人人格与尊严的精神需要。如果打着助学金的旗号,就能对学生的人格尊严进行肆意践踏,那么最终教育以人为本,要求学生自尊自爱的底线也就荡然无存了。(姜雨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