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指导吴新才老人填写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
□楚天都市报记者余渊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他年轻时在汉正街做生意,并小有成就,不料一次挫折,让他几乎亏光家底。7年前,他回到武汉市蔡甸区的老家,老伴又患上癌症,几年治疗,家中积蓄用光。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政府伸出了援手。
几天前,78岁的吴新才老人致电楚天都市报《帮到底》栏目说,他感恩社会,想去世后捐献遗体,希望记者帮他完成心愿。
连遭厄运得到政府救助
6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蔡甸区索河镇长河村,见到了吴新才老人。
吴爹爹介绍,1982年,他只身来到汉正街,白手起家做起服装生意。几年下来,他不仅积累了财富,还收获了爱情。
1989年,吴新才从广州订购了40万元的服装。当整整一车货物运到时,他发现除表面一层是服装外,下面都是卫生纸。他赶到广州找生意伙伴讨说法,对方却不见踪影。
这次打击让吴新才的生意跌到谷底。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开始做些小买卖。此后十余年,他好不容易攒下20多万元存款。
2011年,吴新才带着老伴回到蔡甸老家,建房定居,安度晚年。但厄运再次袭来,老伴当年被确诊患上癌症。吴新才花光积蓄为老伴治病,但老伴还是在一年后离开人世。
吴新才的女儿在广州打工,经济条件有限。这次变故,让吴新才陷入困境。
反复劝说取得女儿支持
“多亏国家政策好,让我的晚年没有后顾之忧。”吴新才说。当地政府考虑到他的困难,安排村干部上门,帮他申请了低保。他每个月能领到580元,还是国家精准扶贫对象。“我年岁已高,没有什么办法回报社会,便想去世后捐献遗体作为报答。”吴新才说。三年前,他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老人捐献遗体的报道,就萌生了这一想法。但是,当他把想法告诉女儿时,遭到了强烈反对。
那么,吴新才是如何说服女儿的呢?记者电话联系吴新才的女儿,她说,她的思想比较传统,觉得人死后应该入土为安,所以不支持父亲捐献遗体。“但耐不住他一年年反复劝说,我最后还是决定支持他完成心愿。”她说,父亲捐献遗体,也许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红十字会上门完成登记
取得女儿的同意后,吴爹爹多方咨询,还是没弄清如何登记捐献遗体,于是向楚天都市报《帮到底》栏目求助。
记者了解到,红十字会是遗体器官捐献的登记机构,县级以上红十字会都可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的登记工作。
采访完吴爹爹,记者联系武汉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骆钢强,简单介绍了老人的情况。考虑到吴爹爹年事已高,骆钢强嘱咐武汉市红十字会蔡甸区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6月22日上午11时许,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赶到吴爹爹家中,指导他填写了《武汉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志愿者申请登记表》。
蔡甸区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站长段刚介绍,按照流程,该登记表除要求捐献者本人签名外,其直系亲属也要签名。因吴爹爹的女儿远在广州,工作人员与她电话沟通后,留下登记表,等她回家后再签名。
今年以来,包括吴新才老人在内,蔡甸区已有18人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