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室评论员
用好奇心打量世界
淡定萌叔
“毒水壶”传闻近日刷爆微信朋友圈,也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这个舆论风波,始于江苏省质监局3月17日发布的报告《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该报告称,抽查发现55.6%的不锈钢电热水壶使用高锰钢,可能带来“锰中毒”风险,还提醒消费者看“304”标识、CCC认证。
看到消息后,身边不少朋友担心自家电热水壶“有毒”,纷纷前往超市选购新壶。水壶虽换,心中的疑虑却未消。
早在2012年,国家食安风险评估中心就说了,“锰摄入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饮食不会造成锰过量、锰中毒”,临床上也从未发现相关案例。那么这次检测报告提示风险的依据是什么?检测方法是否科学?……可惜,发布报告的江苏省质监局对此三缄其口,做报告的机构也迟迟没有说明,他们任由舆论发酵,任由网友自己百度、揣测,在惶惶中等待权威说法。幸好,在电热水壶生产大省广东省质监局以及一些科普网站和媒体释疑后,人们才慢慢平息心中的郁闷。其实此前,晨报记者就曾采访武汉市质监局专家,并于3月28日刊发“安民告示”辟谣。
只是当初,相关机构不能将监测报告一发了之,应该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倘若报告不实,则应立刻澄清真相;若是真的,那么“毒水壶”就不能再用,监管部门要立刻下架危害公众健康的“毒水壶”。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相关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及时讲清是非原委,给公众一个“统一权威”的回应,而不是任由舆论在“毒水壶”里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