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苦行僧”
1984年,20岁的张朝阳还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充满民族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尚青年也会在哼唱《我的中国心》时心潮澎湃。不过,两年之后张朝阳远赴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迷惘落寞时,他才会对《我的中国心》产生痛彻心扉的共鸣。日后他在撰写的《跨越三百年的自卑》一书里,以近乎呐喊的姿态袒露“我的中国心”。再过10年,搜狐前身——爱特信成为中国以海外风投资金建立起来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张朝阳成为新的时尚人物,他所代表的互联网成为青年人趋之若鹜的流行风向。
1964年10月31日,张朝阳出生于西安市东郊一家兵工厂的附属医院,父母都是这家医院的医生。他对自己小时候的性格评价是“比较异想天开,思维不大受束缚”,最爱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类展现自我情结的书,甚至像小说主人公一样形成敏感、自省的性格,充满英雄主义情结,并坚信自己的人生将与众不同。
1981年,张朝阳考入清华大学,从此开始别样的人生。张朝阳回忆说:“当时挺土的,穿衣服特别单一。看到当年留下的照片,特土气,一副书呆子的样子。念书念得很苦,每天一大早跑步,早早到教室占座位,而且是坐前排;中午午休之后又上课,晚上自修室里坐满了人。清华学堂也就是最早的留美预校,都是绘图桌子,特别大,灯光也特别亮,最难占座。”张朝阳很少看电影、电视,他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他说:“食堂有菜吃,但是我的时间观念太强了,不会在那里花很多时间,拿个馒头就去自习,特别疯狂,就是苦行僧。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而我在同学里面又是更加拼命的。”清华的学生念书非常疯狂,一心只想攀登科学高峰,对科学有一种宗教式的狂热。在张朝阳看来,“你成为科学家才有资格研究自然界,而这个事当时看起来是你的全部”。
清华园里都是来自各省市的尖子生,学习竞争残酷激烈,“枯燥的生活,精神上的苦闷,内心的奋争之后,导致了一种自我怀疑”。张朝阳说这是许多学生当时的状态,他自己也难以超脱。面对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折磨,张朝阳开始冬泳,他说:“当时自认为是锻炼身体,现在仔细想想那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虐待,是想通过一种非常艰苦的过程来向自己证明自身的坚强。”
1984年是张朝阳在枯燥、苦闷中熬得最苦的一年,也是最后一年,他即将告别“苦行僧”的日子。
陈润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