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孙笑天)昨天,本报报道“77岁婆婆拄拐寻找46年前恩人和他的后人”的新闻后,当天就有读者提供了确切线索。十年寻恩人的感人故事,还引起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的关注,联系本报要求报道。
昨天下午3点13分,市民濮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2333333称,袁婆婆确实找对了人和单位,但她的恩人王爹爹的儿子叫王家喜,而不是“王加喜”。另外,王家喜文革时改名为“王以谦“,所以,袁婆婆虽然多次去铁四院等单位寻访,但一直没能找到他。濮先生和他共事20多年,知道他最早住在江岸区进化村,后来搬到了武昌建设新村。
昨天下午4点,武汉晚报记者赶到铁四院离退休职工管理部,一位工作人员说,王以谦今年81岁,一直独自生活,4月份意外摔倒受伤,5月份不治离世。
记者随后找到了王以谦老人的家,大门上,为了遮住乱七八糟的的小广告,王以谦老人在门上贴了一张字条:“恭请不要贴花脸,开锁疏通我都会”,字条字迹工整漂亮,落款时间为2015年11月16日。如字条体现的,邻居们都说,王以谦平日性格乐观、幽默。
王以谦老人的邻居刘先生说,老人的老伴去世五六年了,三个女儿都在国外,他一直独居,“他乐于助人还很倔强,热爱生活。”
邻居们听到“婆婆寻恩人”的事后,都说王以谦老人热心快肠,乐善好施,这其实就是家风传承,他的父亲“王爹爹”也是这样的人,救治袁宏兰的婆婆这样的善事绝非偶然。
恩人的儿子已经去世,当记者把这一消息告诉袁宏兰的儿子徐孝国时,他说:“母亲苦苦寻找恩人这么多年,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遗憾的结果,我担心她知道这个消息会受刺激,暂时不想告诉她,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吧。”
武汉晚报记者正在尝试联系王以谦远在国外的女儿,帮助袁宏兰追溯恩人的全名,圆她一个心愿。
编后:袁宏兰老人拄着拐杖锲而不舍地寻找恩人的后人,成了她晚年的最大心愿,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记者和读者努力帮她圆梦,没想到等来的是这样一个遗憾的结局。但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报恩之旅,就是知恩图报传统美德的弘扬,此情必将温暖和告慰王爹爹的在天之灵。因此,袁婆婆也应该“放下”,走好自已余下的人生。
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