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
绝大多数的武汉人,在两天之内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早晨:一个大雨滂沱、积水成河;一个阳光普照,门口街巷一如往常繁忙。汹涌急骤的水情,带来那种破坏、洪荒与无助之感,在一日之间就一扫而光。面对历史罕见的暴雨天气,如果说深刻反思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是必要的话,那么总结一些应对有力的举措、值得肯定及推广的经验,同样不可缺少。
武汉水务局用“腹背受敌”来形容这座城的境遇:外洪内涝,地势过低导致江河在头顶上运行,湖泊港渠超出容量而无法排水,全年三分之一的雨水在短时间落到地面便无处可去。这是客观存在的难题,可以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武汉城市发展史的一部分。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时间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武汉人当然应该要求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而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种变化。
三年之前,武汉只能应对24小时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的降雨,而超过这一强度的降雨每年有七八次之多;三年之后,中心城区已经能够应对200毫米/24小时的中型大暴雨。三年之前,市区道路常有五六十处渍水阻碍交通;三年之后,此轮强降雨前期全市渍水点只有6处。三年之前,久拖不决的积水问题经常遭到市民投诉;三年之后,罕见暴雨造成的严重渍水33小时之内消退逾93%。供电供水等民生保障和快速反应,效果更是有目共睹。
这些点滴改进,背后是群众的期盼承担,是财政的持续投入,是人力的辛苦付出,是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绝不可被忽视和跳过。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把经受过严峻考验当做新的起点,在以往积累之上用更大决心,立足长远,查漏补缺,把规划落到实处,尽力以超前意识来弥补客观弱项。这也正是现状指明的方向。
我们不能忘记,此时此刻还有少数市民在遭受水患。从未来往回看,历史如何看待这场雨和这场雨中的城市?正如现在回望1998年,人们记住的是抗洪精神一样,我们需要留下的历史印记必须是在挫折中不断进步,既是管理手段与技术应用的进步,还有机制与理念的进步。
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