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中国商业界
浙江萧山的鲁冠球日后对前往海盐参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他乘坐的面包车还没进厂就被门卫拦下:“步厂长今天很忙,下次吧。”一车人对门卫软磨硬泡,才最终获准开车绕厂区转一圈,算是参观学习。鲁冠球碰巧在厂区碰到两位熟识的《浙江日报》记者,经他们引见,步鑫生同意见一面,鲁冠球说:“他是一个说话很生动的人,很会作比喻。他说了15分钟,我们就退了出去,后面又有一拨人进来了。”
国外媒体也对他赞誉有加,美联社记者在1984年5月20日的新闻中写道:“他的工人威胁要杀他,他的妻子由于过度担忧终于病倒而住进精神病院。但是,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先生,顶住了压力,成为中国改革浪潮中的一名佼佼者。这位52岁的裁缝的儿子,在昨天会见西方记者时,讲述了他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战斗的经过。”
当时中国掀起一股“西装热”,海盐一位局长希望步鑫生投入西装生产,他不好意思拒绝,但要求生产规模必须是“6万套”。方案上报到省里之后被层层加码,最后变成30万套,预算从18万美元增加到80万美元。1984年,国家外汇支援的西装大楼破土动工,但海盐衬衫总厂的固定资产只有50万元,后来国家经济不景气,银根紧缩,西装大楼几乎停工。
然而,步鑫生依然被长期正面报道,管理大师的神话还在延续。“其实西装大楼开建之后,我们就是负资产了,建好后我们就负债80万美元。”步鑫生回忆说,“等1985年西装流水线建好,全国的西装热已经过去,生产的西装根本卖不出去。”因为将精力过多放在西装大楼建设上,步鑫生对衬衫总厂疏于管理,工厂效益一路下滑。此后几年每况愈下,最后,“生产流水线停产,下水道、厕所堵塞,生产萧条,人心涣散,走掉了近一半职工”。
1988年初,浙江省政府正式免去步鑫生的职务,昔日巨星陨落,媒体的负面报道接踵而至:“讳疾忌医”“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谈起当时四面楚歌的景象,步鑫生依然无限悲凉:“我真的寒心啊,受不了,这是落井下石。”
被免职不久,步鑫生离开海盐,先后在上海、北京和辽宁等地创建“金宝路”“阿波罗”等衬衣品牌,还在秦皇岛创办步鑫生制衣公司,甚至策划到俄罗斯办厂。只是这些努力都未见起色,属于步鑫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他的名字逐渐淡出中国商业界。不过,每逢1998年、2008年等纪念改革开放的年份,媒体又会千方百计打探步鑫生的消息,并将尘封往事重新诉说,赋予新的意义和反思。只是,步鑫生却避而不见,对所有采访一概婉拒。
陈润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