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号》全球征来 “城市记忆宝藏”
2016-11-07 08:17:00 来源:武汉晚报

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大水时捐款建堤的凭证、上世纪30年代德国教师在武汉的教案……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与武汉晚报联合发起的“拾光知音——寻找城市记忆”全球老物件征集活动于10月28日启动(详见本报10月28日9版)以来,已征集到全球各地投稿者提供的报名作品信息近百件,其中部分藏品历时百年仍保存完好,令评审专家称奇。

捐款证明讲述百年前如何治水

武汉的傅先生此次一口气拿出了自己家族的多件老物件,其中包括一百年前武汉市码头、洋行、钱庄的各种证书票据。其中最具意义的,还属光绪十五年(1889年)武汉遭遇大水时,家族捐款建堤的凭证。武汉市知名作家胡榴明表示,这些凭证正是武汉这座“江城”百年来不懈治水的佐证。

武汉优于水也忧于水,但是相对于现代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治理模式,旧时代武汉人的治水之路堪称“辛酸”。

史料记载,1873年以来,在靠近汉水入江口的地方逐步形成了一个大沙洲,迫使汉江水流转了一个大弯,汉口街区频遭淹没,河堤被冲刷殆尽。汉口最重要的码头和市场之一的“接驾嘴”(今集家嘴)也因此崩塌。

1889年,武汉再度遭遇大水侵袭。当时汉阳县地方官组织在汉水入江突出部的顶端建设西式石头堤岸,以使河流的冲刷力偏离汉口市区方向。但地方政府却根本没钱施工,最后这项工程基本上全部是由汉口八大商行倡议、资助并管理的,其成果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而此次收集到的捐资筑堤证明,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越洋电话揭出百年前“教育高地”

昨天,一通来自德国的电话也引起主办方的兴趣。家住德国下萨克森州巴特皮尔蒙特的梅内尔女士介绍,她的爷爷在上世纪30年代是汉口德华学堂的德文老师,她希望把他保存的当年的课表和教案捐赠回武汉,希望这些能代表武汉历史的物件回到爷爷生活过的地方。

“德华学堂”旧址是位于武汉江岸区球场路64号的武汉六中。这所学校1903年由德国宣教士所创办,距今已有113年的办学历史。当时宣教士从邻近取土填成校舍地基,并专门从德国运来红松木等施工。那时学校就已经有了健身房。

当时有学生40人,毕业后可保送上海同济大学及德国留学,也可介绍到德商洋行就业。

“知音号”将成“城市记忆博物馆”

主办方透露,此次征集到的“老物件”经专家评审后,入选作品的持有者不仅可以获得奖金,同时物品也将有机会在“知音号”上进行长期展示,甚至其背后的故事也有机会融为《知音号》演出的一部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感受到武汉码头与长江文化的厚重。《知音号》项目今后将建立与作品持有者之间的关联,构建《知音号》与大众之间“天涯若比邻”的新型“邻里关系”。

老物件征集活动的报名仍在持续,有意参加活动的观众,可关注“知音号”官方微信或拨打报名电话:027-88567155报名参与。作为城市文化的缩影,主办方还将举办“知音沙龙”、“老故事采访”等活动,让更多市民能够关注武汉老故事老物件,讲述属于自己家族的故事,关注武汉的城市记忆文化,品味城市记忆博物馆。

记者匡志达通讯员江朝

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老股票。

《知音号》项目由跨界艺术家、著名导演樊跃打造。该剧以知音文化为魂,以长江文化及大汉口开埠文化为切入点,同时结合一艘洋溢着1930年代气息的游轮及其码头,共同完成《知音号》的艺术体验。目前,演艺船“知音号”已经靠泊武汉港码头,这艘完整复原百年前的巨轮,以一袭黑色打底,辅以白色的上层建筑,淡黄色的船舷、栏杆和烟囱,及船身上的14万颗铆钉,带来了强烈的蒸汽时代的工业质感。导演组日夜忙碌,对船体每个部位进行舞美落地。这艘演艺船不仅作为《知音号》的演出场地,同时也是老物件征集活动的展览地点,其营造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与市民手中老物件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相契合,展示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内涵,成为一座江上移动的“城市记忆博物馆”。

追踪报道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