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吴何庆(中)在车间内指导年轻员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摄)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做芯盒要注意,铲的时候不能太用力,角度要控制好。”4月20日,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铸锻公司机械模型厂,在木屑纷飞的厂房里,几个年轻工人在一个尚未成型的木质模型中敲打。
一旁,54岁的吴何庆瞪大眼睛注视着,时不时嘱咐。
在武重,吴何庆被誉为“模型空间魔术大师”。“有难题就找吴何庆”,已成为工友们挂在嘴边的话。
34年来,吴何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工友开拓创新。
“一毫米偏差都不行”
在机床厂,模型制造是第一道工序,是基础中的基础。
模型质量,直接决定铸造件以及整个机床产品的优劣,模型工对体力和脑力要求极高。
在模型厂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仿佛置身一个超大的家具制造厂,刨、铲、锯……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做的事,跟做家具有共通的地方,但我们的要求更高。家具有几厘米的偏差可以接受,我们有一毫米的偏差都不行。”吴何庆说。
模型制作对模型工的立体空间思维和全局敏感度要求非常高,工人成长周期长,一般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模型工日常工作较枯燥,需要极大耐心。“我们那一届职业高中有14个模型工学员,坚持到最后仍从事这个工种的,只有我一个人。”
“穿衣戴帽工作法”是吴何庆自创的,也是他最骄傲的成果。
2007年,武重承接了一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制任务。该机床核心部分的主轴箱达100余吨,结构复杂,要求整体铸造,模型体积64立方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箱体模型,难度系数高。
“工期紧张,要求在15天之内完成,如果重新做,至少要1个月时间。”吴何庆说,他和工友一起,摸索出在小型箱体外侧进行改装扩大的办法,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该专项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重大科技创新一等奖。
像这样的创新,吴何庆还有很多。“1997年,厂里要设计一个很复杂的芯盒。当时,感觉做起来是天方夜谭,但师傅真的做出来了。那个芯盒的内部构造,就像是恐龙骨架。”吴何庆的大徒弟、模型厂生产工段班组长贾方政说。
“成果都是和工友们一起摸索出来的,荣誉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真的感觉很惭愧。”吴何庆一脸真诚地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
因为技术好,吴何庆是业内“香饽饽”,许多企业都争着挖他,但他不为所动。
2000年,吴何庆被单位派驻日本研修两年。在日本研修时,他将自己的模型制作经验与日本制作方法巧妙结合,成功制作出精密阀体模型,该模型尺寸误差近于零,外观光洁漂亮,受到日本企业的高度称赞。2002年研修结业时,正值武重发展低谷,工人工资并不高,面对日本企业高于国内10倍的薪酬挽留,吴何庆婉言谢绝。
得知此事后,有工友为吴何庆感到可惜。“现在回想起来,仍不后悔,我从一个普通工人走到现在,全靠厂里培养。没有厂里,我不可能有出国研修的机会,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手艺。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人要懂得感恩,要带着责任前行。”吴何庆说。
作为一名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吴何庆时刻不忘对年轻人“传帮带”。模型厂里绝大多数职工,都是他的徒弟。
“不摆架子,平易近人,把自己所学全部传授大家。”这是班组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
“我1996年进厂就跟着师傅,他对我要求很严。”贾方政说,有一次,他加工的模型,尺寸小了一毫米,结果吴何庆二话不说,直接把那模型丢了出去,要求他重新做。
严师出高徒,贾方政目前也已成为武汉市“技术能手”。
2012年5月,武重在模型厂成立吴何庆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这个平台,吴何庆培养学徒12人,4人已成为技术骨干。
“对于工匠精神,我的理解就是敬业、守信。”吴何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