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日对外发布3项天文观测新成果,依次是对银河系恒星做“人口普查”、快速射电暴、黑洞数据。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新闻发言人薛随建介绍称,第一项成果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已成功获取高质量恒星光谱462万个,“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谱巡天项目获取的数据总数还要多”。
第二项成果是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在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发现了快速射电暴,猜想可能是一个近期超新星遗迹或是活跃的恒星星云。
“快速射电暴是指遥远宇宙中突然出现的短暂而猛烈的无线电波暴发,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却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薛随建说。
第三项成果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联合美国科学家,成功测量了距离地球约16000光年的一个黑洞数据。他们发现“NovaMuscae1991”(苍蝇座新星)黑洞质量是太阳的11倍,其转动速度是每秒钟379转。
薛随建解释说,电影《星际穿越》里的主人公在围绕黑洞转动的行星上只停留了3个小时,却发现黑洞以外的飞船已经过21年,这种差异就在于行星非常接近黑洞的同时,黑洞高速转动,行星上的时钟由此走得很慢。
这是成立于2001年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次向公众发布重大基础性成果。薛随建表示,科研成果以往更多是“被锁在象牙塔里,没有被大众关注和理解”。他们希望通过定期发布,让科研成果更接地气,“更多激发广大社会群体投身太空探索的热情”。
据中新社
链接>>>
郭守敬望远镜与恒星光谱
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由于它的大视场,在焦面上可以放置4000根光纤,将遥远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多台光谱仪中,同时获得它们的光谱,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最多一次可以拍下4000颗天体光谱。
郭守敬望远镜2008年落成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作为国家设备,向全国天文界开放,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天文学家们结合该望远镜的功能和特点为它设计了三大核心研究课题:即宇宙和星系研究,恒星和银河系结构特征研究,以及天体光谱分析的“多波段证认”。
此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布的第一项新成果即是郭守敬望远镜获取高质量恒星光谱。获得恒星光谱为研究恒星的分类,测定恒星和星云的亮度、温度、化学性质等课题成为可能。
根据拍摄的恒星光谱,科学家可以决定恒星表面的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进而通过建立各种理论模型来研究恒星内部的物态、温度、压力分布以及产能和输能方式,最后确定各类恒星的演化地位。
宇宙神秘射电爆发现象:快速射电暴
在过去的数年间,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对一种新的现象进行观察,这是一种突然出现的短暂而明亮的无线电波爆发,其持续时间通常仅有数个毫秒。科学家们最早是在2007年首次观测到这种现象,他们将其称作“快速射电暴”(FRBs)。这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的射电暴,其在宇宙中的具体来源尚不明确。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11个FRB事件获得了确认,但天文学家们相信,在可观测的宇宙中每天都会发生成千上万这样的爆发。
快速射电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正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新闻发言人薛随建介绍,它能在几毫秒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而且它们的色散量要远远超过银河系星际介质的贡献,因此一般认为它们是河外起源甚至是宇宙学起源。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能时域天文团组首席研究员吴雪峰及其团队,利用快速射电暴不同频率光子到达地球的时间差,精确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弱等效原理假设。
综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官网等
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郭守敬望远镜(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