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产业升级时不我待
2016-01-05 06:32:53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康鹏张隽玮

日前,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三五”期间,武汉将着力打造武汉经济“升级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美国的硅谷、德国的东乌腾堡、日本的东京,都可以称作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掌握某个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或者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或者主导了行业的发展,在全球首先确立了行业标准和话语权。”曾参与制定《武汉制造2025》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王昊博士介绍。“在这个方面,武汉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光电产业,拥有全球最大的光纤生产企业,诞生了世界首台光功率热分析仪、我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国内首创磁悬浮激光器,这里还有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教授、院士。”

在近现代史上,武汉率先进入工业化,一度是国内辉煌的“产业中心”。如今,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成中国脊梁上的世界级城市的“武汉梦想”更催人奋进。

“十二五”期间,武汉工业总产值每年攀上一个千亿台阶,2015年预计突破1.5万亿元,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

市经信委介绍,与先进城市相比,武汉产业总量仍不够大,结构不够优,创新不够强。

“随着航空、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形成,地理位置对一个城市发展前途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创新能力的权重则大大增加。”王昊分析,科技革命的到来,给武汉提供了一个赶超的时间窗口。“当前国内的城市格局,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的。北、上、广、深及东南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以后,依靠开放前沿的政策和地缘优势迅速发展,地位得到巩固,但新一轮洗牌正在进行。”

“十三五”期间,武汉将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未来,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武汉将在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领域重点突破,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目前,我市正在策划引进新的欧美系整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项目、汽车关键零部件填平补齐项目,以及显示器与移动终端项目、高世代显示面板项目、光纤预制棒项目,4G/5G、LTE设备、集成电路项目等。

同时,武汉还将依托工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引擎、双动力”格局,构建辐射中部乃至全国的服务业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将有几个产业晋升千亿产业,商贸、物流、金融、房产等产业增加值超千亿元。

到“十三五”末,武汉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1万亿,工业总产值将超3.5万亿,相当于目前上海的水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将在一批基础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具有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向全球输出技术、标准、资本、人才等。

“这一轮城市洗牌可能只持续5-10年的时间。武汉,时不我待。”王昊表示。

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

优化

升级

新的欧美系整车生产企业

新能源汽车项目

汽车关键零部件填平补齐项目

4G/5G、LTE设备、集成电路项目

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光电子高端装备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商贸物流金融房产

构建辐射中部乃至全国的服务业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武汉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聂佩进:

新兴产业急需从门类全转为规模大

访谈

“武汉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最全的城市之一,7大产业均有分布,其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领域、生物产业三大领域优势明显,其他如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也极具潜力。”武汉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聂佩进昨日介绍。

2014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7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4.7%,为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动力转变发挥了引领作用。

聂佩进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越是发达的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越大。如201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645亿元,约占全市GDP的35.3%;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453亿元,占GDP的14.7%。

目前,武汉的战略性新兴规模不够大,占比不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发展空间巨大。他建议,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国内国际领先科技企业,紧密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推动成果转化,发展原始创新,另一方面,推动优势产业升级改造。“武汉要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平台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比如加快智能网连汽车、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智能软件等的研发生产进程,力争尽快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记者康鹏)

现代服务业也是发展引擎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起,全市推出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要突破1万亿元。

据悉,“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内,策划和储备项目总数达到983项,总投资3.3494万亿。2016年,我市力争引进投资30亿元服务业重大产业项目10个,加快开工建设二七国际企业总部区、华中金融城、华人华侨创新创业中心、周大福金融中心、武汉·珠宝谷(一期)、越秀国际金融汇、武汉汽车主题公园等一批投资50亿元服务业重大项目。

从国内一线城市GDP数据看,服务业占主导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的显著特征,上海占比64.8%。北京77.9%。而在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动力的当下,部分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实质是生产效率提升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历史经验表明,综合性全球城市的发展更具有稳定性,产业结构和功能单一的城市,在全球性经济动荡中,抗冲击能力较弱。

总体而言,武汉服务经济定位构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引擎、双动力”的发展格局。

“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将以建设服务区域、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为目标,以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功能升级为导向,推动服务业创新、集聚、升级发展,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记者张隽玮)

2015年7月19日,烽火科技子公司武汉虹信通信的科研人员在天线近场测试场内进行测试。为提升产品竞争力,该公司建成了国内通信行业最大的天线远场测试场和最先进的天线近场测试场

记者周超摄(信息来源:李胜瑭杨烁)

关键词

中科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

建立国家代谢科学研究中心

全球影响力产业创新中心

通过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创新机制,推动一批基础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全球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去年9月,中央将武汉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随后武汉提出,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城市,用创新中心统领城市功能战略定位的全局。

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确定3年为期,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市谋划不仅要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更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探索出一条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为此提出了到2020年的中期路线图,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

武汉市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对提升武汉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在生命健康领域,推进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成为国内乃至全球一流的研究院”的提法尤其让人振奋。昨日,中科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表示,纵观近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要想在生命健康领域实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必须在武汉实施一些关键的攻关计划。

我国在基因组计划、蛋白质计划紧跟世界步伐,在蛋白质计划的启动甚至有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趋势。但是在整个生命大科学、大产业的推动中,唯独代谢科学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认识和研究水平还停留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他建议,在武汉建立国家代谢科学研究中心,由国家发改委直接领导,总体协调代谢科学重大计划的立项与实施;中心采用企业化运行机制,所有人员采用企业聘用机制,在收入分配上初期以国家投入为主,逐渐通过成果转化实现自给自足;打造一支在代谢科学研究中引领国际研究的科研队伍,针对我国重要代谢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病症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拓展代谢科学向合成生物学延伸,建立人工代谢途径,在作为疾病研究模型和靶点研究的同时,向生物制造领域辐射。

(记者肖娟通讯员王作燕)

五链统筹

“十三五”时期,武汉确定以推动发展动力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着力点。

路径之一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体系。

结合“武汉制造2025”行动方案,我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人才链、延伸资金链、配套政策链,构建“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体系。

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五链统筹”产业创新体系作为武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育成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有重要推动作用。

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军:

企业中要有“全国之最”

四大倍增

“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主体。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是一个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实力后劲的代名词。”昨日,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军表示,武汉要制订百亿元企业、千亿企业培育目录,着力培育一批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企业。

“2014年,全市拥有神龙等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5户,较2010年增加5户,其中,过500亿元企业5户,较2010年增加4户,过千亿的企业没有。我市企业规模实力相对不强,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我市仅有8户,排名最靠前的九州通也仅排在第92位。”王利军透露,我市入选的8户企业营业总收入加起来不到1500亿(1432亿),还不到苏宁集团、联想控股、山东魏桥任何一家的60%。我市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能称为全国之最,更缺乏像联想控股、华为、苏宁、吉利、娃哈哈、三一重工等在全国、全球有影响的大企业。

“一个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其生态圈内中小企业,往往能够撑起一个城市该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王利军建议,武汉应吸引一批核心企业落户,与他们结成“城市合伙人”。

(记者汪文汉)

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市场主体倍增计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曾提出“工业倍增计划”。进入“十三五”,围绕经济“升级版”,重点实施四大“倍增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推进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着重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经济和高品质升级;

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以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为核心任务,力争“十三五”时期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园区、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人力资本要素等规模数量和创新能力尽快实现倍增发展;

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一手抓领军企业培育引进,大力实施“领军企业计划”;一手抓高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实施“小巨人计划”,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价值品牌高的细分行业领域“单打冠军”。同时,大力实施“精准服务企业工程”。

(记者张隽玮康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