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保护”心
2016-01-12 07:02:59 来源:长江日报

常怀“保护”心

□梅明蕾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算是我对长江经济带数十年发展历程的一个感受。这感受缘自上周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我看来,甚或有振聋发聩的意味。这当然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同时也多少预示着将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时代已然来临。

30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经济发展迅猛,城市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大开发”是那时的热词。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固然是其时国家经济战略,但因其地缘、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的优势,仍使包括沪、宁、汉、渝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在内的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央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沿江23个城市成立了协调会,每年定期开会共商发展大计;区域乃至全国性的相关研讨会一个接着一个,知名专家学者们也频频拿出各种蓝图;武汉也专门成立了经济协作委员会,以协调沿江城市的相关事务;甚至还以沪、宁、汉、渝四大中心城市政府的名义,联合创办了宗旨自明的《长江开发报》(正是作为该报记者,我才有幸见证了这一切)。一句话,开发或发展,正是那时长江经济带的压倒性主题。

“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这是有“长江王”之誉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前身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前主任林一山的名言。这名言充溢着开发长江的紧迫性。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明确“不搞大开发”,而要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任何发展战略都是时间的函数,所以才有“时代主题”一说。百废待举之际,改革开放之初,将发展或开发放在“压倒性位置”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要承认,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决断和处理难免出现偏差,如当下提及的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没有破坏何来修复?这就警示我们,再切近的事,考虑也要相对长远。有些对象,一旦头脑发热,损毁只在须臾之间,有意恢复已是难上加难。

茫茫宇宙中,人类这物种更显“根本的孤独”。大千世界里,人们未想清楚的事总在多数。“快”字当头的语境下,某些重大复杂决策的当口,“慢思维”尤显必要。事关生态环境等难以逆转的对象,常怀“保护”心,不会有大错。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专栏

梅明蕾

……………………………………………………………………

慨当以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