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征)武汉拥有不少淡水湖泊和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生态景观是宝贵的“城市之肺”。昨日,部分市人大代表建议,应以切实措施保护好武汉的生态旅游资源,防患于未然。
市人大代表曹建提出,武汉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在部分生态旅游区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规划缺位或执行不严格,景区周边村民为追求利益乱搭乱盖;少数景区没有污水排放设备;对景区的监督保护较弱等,“如果不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必将使脆弱的生态旅游资源遭遇严重破坏”。
为保护好武汉优美的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东湖、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等高品质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宜居绿城,曹建和黄陂区多位代表提出4点建议:一是要做好旅游规划,科学有序合理开发;二是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和旅游部门执法权建设,以法治来提高监督力度和无序开发的违法成本;三是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降低景区生态负荷力和资源环境污染;四是加大对景区的资金投入,建设景区遥感监测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景区资源进行监督保护。
回应>>>
为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昨日介绍,2012年《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公布实施。2015年,市规划院编制起草了《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并正式由市政府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此外,该局去年制定了《武汉都市发展区生态绿楔控规导则》。有关负责人说:“去年12月,我们向水务、旅游、环保、农业、园林等部门征求意见,根据这些意见,目前正在对导则进行修改、完善。”
市旅游局:
正在建设“智慧旅游”大平台
昨日,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对代表们提出的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景区资源进行监督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目前,该局已经核定了所有4A级以上景区的承载量,根据有关规定,如果游客量达到最大承载量的80%就要预警。
武汉是“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目前旅游部门正在推行“智慧旅游”,其中也包括“智慧景区”。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正在建设“智慧旅游”大平台,逐步完善后,不仅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为游客服务,也可用于景区管理,“它可以覆盖景区所有的管理事项,通过生态旅游区的指挥平台,能看到巡逻人员每天的工作轨迹和状况,也可以对景区进行实时的监督保护,森林防火、有无破坏偷盗行为等,都能及时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