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200公里汉北生态河廊
2016-01-29 06:03:32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郑汝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作为最紧迫而重大的任务。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在武汉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在江汉平原腹地,依托天门河、汉北河、沦河、府河、滠水河道,构建一条西承汉江、东连长江、横贯汉北,长约200公里、辐射范围约1万平方公里的汉北生态河廊,推动湖北绿色发展。

汉北地区创造全省1/5生产总值

钮新强说,汉北地区涉及武汉、孝感、荆门、天门4个市的相关12个县区,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承载了全省14%的人口,创造了21%的生产总值,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他认为,汉北地区是今后湖北经济发展的优势区域。一是区位优势显著,汉北地区位于武汉“1+8”城市圈范围内,是长江、汉江经济带交汇区的核心区域,已形成以武汉天河机场为龙头,公路、铁路和水运为主体的综合运输格局,具有临空、临港、产业集聚的独特优势。二是文化底蕴深厚。分布有石家河史前文化遗址、楚王城遗址、黄花涝千年古镇、盘龙城商代古城遗址、茶圣陆羽故居等文化景观。三是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分布有汉北河瓦氏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老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野猪湖国家农业公园等。

汉北地区水问题制约区域绿色发展

“汉北地区水问题突出,制约区域绿色发展。”钮新强分析说,一是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目前汉北地区部分河流、湖泊水质为四类至五类,有的甚至为劣五类,尤其是府河,长期接纳沿线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生活及工业废水,已成汇集城市污水的“臭水沟”,对河湖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二是枯水期水资源不足,府河、滠水、汉北河流域降雨年际变化大,部分河道枯水期甚至断流,湖泊水位低,对区域灌溉、供水等造成影响,且不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大部分城市河段难以形成亲水景观。三是汛期防洪排涝压力大,遇长江和汉江高洪水位时,汉北河、部分内湖及支流涝水难以排出,洪涝灾害严重,部分河流需要通过蓄滞洪区解决防洪问题。此外,区内航道条件总体较差,航运日益萎缩。

综合治理汉北水系:生态修复海绵蓄放

钮新强提出,要结合汉北地区水系特点,按照“生态修复、活化河湖、海绵蓄放”的理念,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围绕生态修复,对沿线河道内部水系实施整治及生态修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主要入汇河流实施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对武汉东西湖区、黄陂临空经济区及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要城市河段,通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地下管廊排污系统、临河湿地净化系统等对水污染立体综合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

围绕活化河湖,依托汉江、天门河、汉北河、府河“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工程,在现有引江济汉格局下,利用长江、汉江优质充沛水源,补充汉北地区水网的生态环境用水;疏浚沿线干支流河道,加固两岸堤防,加大河道调蓄能力;连通沿线汈汊湖、东西汊湖、野猪湖等重要湖泊,改善水动力条件,恢复湖泊蓄水能力;

围绕海绵蓄放,建设东山头排涝泵站,遇长江、汉江顶托严重时,抽排涝水,提高汉北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府河、滠水城市河段水环境容量,形成城市亲水景观带;结合河湖湿地建设,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大海绵”。

钮新强建议,要编制汉北水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划,从法定层面控制住无序开发建设,有效节约和利用汉北珍贵的水资源,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整合和利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和资源,对接发改、水利、环保、农业、交通等国家部门,争取支持;创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多元化投入。

襄阳

随州

汉北生态河廊

西承汉江、东连长江

长约200公里

辐射范围约1万平方公里

荆门

宜昌

孝感

荆州

潜江

天门

天门河

汉北河

沦河

仙桃

武汉

府河

鄂州

黄冈

咸宁

黄石

制图夏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