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娟)昨晚,由琴台音乐厅出品,湖北省演艺集团、武汉爱乐乐团和武汉音乐学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卡门》在琴台音乐厅首次亮相。演出中,四位外籍主演以精彩的演唱和细腻的表演征服了武汉观众,而武汉本土的乐团和演员,也为《卡门》增色不少。
精彩如《卡门》,看的就是魅力四射的女主角。“卡门”的扮演者塔拉·范蒂迪,已经多次在舞台上塑造这个角色。昨晚,一身红裙的“卡门”一亮相,就用火辣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喉吸引了豪塞和士兵们的目光,也抓住了全场观众。在充满西班牙民间舞曲色彩的音乐中,她唱起了脍炙人口的《爱情是只自由鸟》,深情款款地注视着豪塞,甩动长发,扭动腰肢,舞姿奔放,手势多变,充满了女性的魅惑,令人心旌荡漾。
在“卡门”的风情里,来自乌克兰的男高音叶普吉尼·塔伦索夫扮演的豪塞一步步沦陷。一段经典的咏叹调《花之歌》娓娓唱来,如泣如诉。扮演米卡艾拉的女高音苏菲·克卢斯曼戏份不多,但唱起心上人来声音里充满柔情蜜意。而来自美国的安德鲁·马尼亚扮演的斗牛士埃斯卡密欧,一亮相就成为全场的焦点,他外形高大俊朗,唱段也十分讨好,经典的《斗牛士之歌》被他唱得气宇轩昂,引来众多观众跟着哼唱,令全场气氛高涨。
除了主角经典的咏叹调,《卡门》中也不乏精彩的合唱唱段。在武汉爱乐乐团的伴奏下,武汉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以自己的歌声为《卡门》增色。烟厂争斗的一段群戏中,一大群女工们在台上拉拉扯扯打得一团糟,但歌声却乱中有序,速度和音色都可圈可点。小酒馆里,走私犯和女人们热烈地讨论着买卖,一段精彩的五重唱,营造了欢乐的小高潮。在著名的“纸牌三重唱”里,梅塞德丝和弗拉斯基塔交替唱出自己的命运,她们愉快的声音,和卡门看到纸牌预示的“死亡”之后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效果。
观众王女士评价,虽然舞台上演员的表演空间略显局促,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人忽略了一切:“《卡门》的音乐本身就很经典,而演员们的演唱非常棒,尤其是‘卡门’很有诱惑力,当她最后倒下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一位武汉音乐学院的老师评价,《卡门》在服装、灯光等细节上尚有待改进,但整体依然体现了不俗艺术实力:“如果给本土演员更多机会,相信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
琴台音乐厅版歌剧《卡门》首演记者刘洪洋摄
他们首次制作歌剧
就像变魔法一样变出《卡门》
他们首次制作歌剧
就像变魔法一样变出《卡门》
记者王娟
歌剧是一门涉及多个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制作难度可见一斑。而歌剧《卡门》的一百多位演职人员,来自琴台音乐厅、湖北省演艺集团、武汉音乐学院、武汉爱乐乐团等多个单位,磨合更为不易。
昨晚,扮演卡门的女主角塔拉·范蒂迪评价说,第一次来中国工作,见识了一个专业而高效的团队:“他们快得就像变魔法一样,我在美国、加拿大等很多地方工作过,都没有见过这样高效的团队,而他们居然是第一次制作歌剧,这太不可思议了。”她表示,希望今后还有机会来武汉演出,“或者,我也可以把武汉的演出介绍给各个国家的观众。”
观众的掌声,演员们的赞叹,让琴台音乐厅总经理李丹感慨万分:“最初想做这部歌剧,是基于武汉有这么好的音乐厅,有武汉音乐学院、武汉爱乐乐团这样一流的资源,还有高水准的舞美制作团队。但投入之后才发现,一部歌剧的制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是,我们做到了,‘武汉制造’做到了。”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歌剧《卡门》的主创人员,也听到更多动人的故事。
凌晨四点搭建舞台
昨晚走进剧院的观众,都注意到了音乐厅的变化。金碧辉煌的管风琴几乎看不见了,舞台两侧竖起了高高的城墙,还有巴洛克风格的拱门。以前舞台背后的合唱席被整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可容纳合唱团和舞蹈演员的第二演出平台。
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策划创作制作中心的付志强介绍,《卡门》的舞台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设计、搭建过程并不容易。“设计不仅要符合剧目的风格,满足乐队和合唱团演出的需要,还必须照顾到声场设计的需求。”《卡门》的整个景片宽18米,高达5.5米,舞台后面的第二平台高3米,宽8.5米,“搭这个平台,首先要拆除合唱坐席然后搭建钢制架构,再铺上木板,并通过支撑架构保证演员的安全。”考虑到演员们全部使用原声演唱,舞美也必须保证声音的传播。因此整个景片不仅沿用了音乐厅舞台的喇叭形状,还照顾到了吸音的需要,采用了钢、木板、泡沫、布等多种材料,材质硬软结合,保证了声音传播时不失真。
记者了解到,《卡门》的舞台搭建前后历时半个多月,而这段时间正是各大剧场租场的黄金时段。从1月5日,音乐厅开始拆除合唱席。1月16日晚的古琴音乐会刚刚谢幕,舞美组就进入音乐厅施工。琴台音乐厅负责人李丹特意拍下一张照片,显示正式搭建的时间是1月17日4点08分。
合唱团从夏天唱到冬天
“从短袖到棉袄,我们相伴走过4个月,明天将迎来大家最美最帅的时刻。爱你们,爱卡门,你们不再需要我,但我一直在。”这是《卡门》剧组合唱团钢琴伴奏、武汉音乐学院的王颖琦在《卡门》首演前一天发出的朋友圈。从合唱团的第一次排练开始,王颖琦就担任了钢琴伴奏,见证了排练的整个过程。上百人的合唱团中,不少是大一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歌剧。大家从学习法语音标开始,一个词一个词地念,再一句一句地练习。
因为人数太多,合唱团全部集中起来训练的时间有限,各声部就自己组织排练。几乎每个声部的微信群里,都有长长的排练小结和提醒。在剧中扮演莫拉雷斯的武汉音乐学院教师周正中,曾经在德国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担任独唱演员。他感叹说,刚开始排练大家更像是声乐表演,到后来开始唱人物、唱角色,体验着角色的情感。
合唱团唱得辛苦,担任伴奏的武汉爱乐乐团则练起了“坐”的功夫。武汉爱乐乐团团长周克思介绍,为歌剧担任现场演奏,乐团需要和演员的节奏配合,比普通交响乐作品更复杂。《卡门》的音乐长达3个多小时,这样一部大作品,乐团加入排练仅有两周时间。为此,53位乐手们提前进入了准备,在完成其他音乐会的排练间隙自己加练。进入排练后,乐手们再度面临考验。当导演为群众演员抠戏时,乐团的演奏也要中断重来,一次一次,乐手们常常坐足8个小时,排练强度远远超过了一般音乐会的概念。虽然大家笑说感觉自己快变成了“复读机”,但收获也不小:“不仅耐力和适应能力都加强了,音乐的色彩也更丰富。”
制谱花了两个多月
整部《卡门》的总谱,打印出来多达391页,拿在手中厚厚的一大叠。这些谱子,全部是制谱师丁爱萍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打出来的。丁爱萍介绍,《卡门》的制谱,并不是直接拿现成的曲谱那么简单。音乐厅版《卡门》在原剧的基础上经过了删节和调整,制谱时也必须先在原作基础上完成删改,确定后打出总谱,再根据不同声部、乐器制作分谱,“如果将音符比作台词,那么乐队指挥拿的是有所有台词的剧本,而每个演奏员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剧本。”
打谱最重要的是准确,每段音乐的节奏、速度、情绪、还有各种符号,以及歌词和音符的对应,都不能有丝毫偏差,“如果谱子出了错,那后面的就全错了。”《卡门》中的唱段多达40余首,工作量巨大。为此,丁爱萍足足工作了两个多月,每天清晨六点多起床,晚上要忙到凌晨两三点。
27日,丁爱萍看到了《卡门》的带妆彩排,心情十分激动:“辛苦了这么久,那些汗水流到心里也是甜的。”
《卡门》引来“指环”江城5月再迎重磅歌剧周
本报讯(记者王娟)一部《卡门》,除了两场演出,还能为武汉带来什么?昨日,琴台音乐厅总经理李丹透露,由《卡门》的合作结缘,中央歌剧院将于5月来汉上演《齐格弗里德》等四部歌剧,为江城乐迷带来一个高水准的歌剧周。
李丹介绍,此次《卡门》的制作过程中,主创们曾经四处取经。在前期筹备工作中,中央歌剧院著名指挥家俞峰了解到琴台音乐厅制作歌剧的情况后,非常赞许。2014年第二届歌剧节期间,俞峰曾率中央歌剧院来汉演出《女武神》,对武汉观众的热情和专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排演《卡门》,中央歌剧院不仅支持了演员们的服装,也欣然允诺再度来汉演出。5月,中央歌剧院将携《蝴蝶夫人》、《图兰朵》、《白毛女》和《齐格弗里德》四部作品亮相琴台音乐厅,为江城乐迷带来重磅的歌剧周。四部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齐格弗里德》,是瓦格纳最伟大的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中的第三部作品。众所周知,瓦格纳的“指环”系列是歌剧领域中演出时间最长、演绎难度和演唱难度最大的超大规模作品,能否成功演绎“指环”系列也是衡量歌剧院整体实力的试金石。《齐格弗里德》来汉演出,也是继“指环”系列的第二部《女武神》亮相江城之后,武汉观众再度和瓦格纳作品相逢。
李丹表示,琴台音乐厅排演《卡门》的消息传出后,曾有许多人对歌剧的票房心存疑虑,但武汉观众用自己的选择消除了这些疑问。在开演前两周,两场《卡门》的门票全部售罄。“这表明,好的制作一定会得到认可,今后琴台音乐厅将为武汉观众带来更多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