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组织更健康更壮大
2016-01-30 07:02:44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杨于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近日发布《2015中国捐赠百杰榜》,对中国大陆私人大额捐赠作了统计,显示年度入榜人员捐赠总额128亿元,最高入榜捐赠额29.27亿元。其中个人大额捐赠81%流向基金会,各级慈善会接收的捐赠数额仅占4.51%。

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判断,我国的基金会组织正在崛起。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慈善资源是靠政府动员的,社会捐赠的涓涓细流很自然地流入了各级慈善会的账户。但近几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基金会掌握的公益慈善资源越来越多,公益慈善组织实力日渐增强。

基金会的崛起是一件好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崛起,是社会活力的体现,有利于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的基金会数量已超过4200家,捐赠收入约380亿元人民币,公益支出约310亿元。百度、腾讯都有自己的公益基金会,曹德旺、马云等一批企业家成立了基金会。王健林则承诺,万达上市后将捐出90%的个人财富,成立王健林基金会,将打造成“世界最大”。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正在迎来发展的新阶段。

基金会不同于慈善会的地方,是它们与企业一样,各有自己的目标、文化及个性化风格,这无疑会丰富社会收益与慈善的供给。各种公益组织因为观念、关注重点不同,很自然地就会形成工作方向的差异,但最终将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社会治理经纬万端,即使政府再强大,也不能包打天下。社会有各种领域,让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政府仍可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应完善对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的法治化管理。怎样保证社会组织依其设定的宗旨开展活动,并予以法治化监管和社会监督,这些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慈善基金会运行失范、信息不透明、滥用捐款,失去社会公信力,甚或成为洗钱、逃税等不法活动的渠道,有的慈善基金会成为不法者沽名钓誉的手段,这些也是必须正视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