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兴华李咏
1926年9月至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各部门先后由上海迁至武汉。
昨日,记者探访部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90年过去了,有些建筑已经消失,而武汉中共中央机关、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农委等旧址依然保存完好,在繁华的闹市中讲述着90年前的红色故事。
1927年4月16日或17日,陈独秀从上海来到武汉,这标志着中央机关迁汉基本完成。位于胜利街165号的一栋3层楼房,就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见证了这段光辉的历史。
昨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这座闹中取静的小院。据了解,纪念馆硬件修复基本完成。由于还在修复阶段,无法进入,隔着正门的玻璃,看见进门之处是一幅大型壁画,上面写着“中共中央在武汉”几个大字。
党中央在此做出重大决策
昨日的都府堤20号,也有不少参观者。这里原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于1918年。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此举行开幕式,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党内纪律检查机构。
但是,形势急剧转变,使中共党内监督组织建设未能得到持续发展。除了王荷波、杨匏安以中央监察委员的身份出席了八七会议以外,至今尚未发现中央监察委员会在此的其他文献。
首设监察委即中纪委前身
昨晚5时30分,汉口铭新街13号的几家餐馆客人逐渐增多,包括餐馆老板在内的很多市民不知道,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所在地。
资料显示,中共五大后至6月底,48天时间里中共中央开会46次,每一次会议都研究人事干部问题,会后均由组织部安排落实。这一时期,组织部按照中央要求,为各省调度配备了大量工作人员。
第一次明确提出组织部工作计划
中央机关旧址
地点:汉口胜利街165号
现状:正在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历史地位:大革命时期,这幢普通的洋房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心脏”,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和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召开、决策。
中共五大会址旧址
地点:武昌都府堤20号
现状:2007年11月,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建成开放。
历史地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进入了极其艰难的时期。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中央组织部旧址
地点:中组部在武汉先后有3处办公地点:汉口贯中里,主要进行党员登记工作;铭新街13号,这里是组织部机关所在地;还有一处地点待考证
现状:汉口铭新街13号,左图中原建筑已改建
历史地位:中组部在武汉期间,第一次明确提出组织部工作计划
记者胡冬冬摄
记者胡九思摄
中央军委在武汉共有四处办公地,武昌一处,汉口三处。
汉口余积里12号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曾是中央军委办公地点,周恩来到武汉后就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如今的余积里早已因为城市改造而不见踪影。曾经在友益街和花楼街的办公地点也无法寻找。
武昌彭刘杨路附近的乾福巷6—13号是4栋砖木结构的老宅,是中央军委旧址之一。乾福巷是一条一米宽的窄巷,1—5号是5间平房,仍有人居住。
中央军委在汉健全部属机构
为农民运动储备人才
都府堤41号这里建成了都府堤红色旅游区,每天数不清的市民在此参观。1967年按原貌重建,2001年与武昌农讲所旧址一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红巷13号,青砖黑瓦,大红廊柱,古朴静谧。下午4时,一群学生模样的游客在门口合影。这里原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1927年3月,毛泽东在这里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等人曾在这里讲过课。
工委、妇女部、交通处也迁至武汉
昨日,记者探访至汉口天津路与胜利街交会处,这里有一家名为玛雅的餐厅,从斑驳的窗棂才能看出历史的痕迹。1927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已决定秘密迁回上海,这一时期,瞿秋白、李维汉、邓小平都曾在这里居住。再行不远,记者来到汉口永安里附近,9月底至10月,中共中央机关从武汉陆续迁往上海,仅汉口永安里留下一个交通处,而这个交通处旧址随着改建已经消失。
中央军委旧址
地点:武昌中和里(乾福巷6—13号)等处
现状:三处原建筑已改建,一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地位:1927年5月,中央军委全部由沪迁汉。中央军委在武汉健全了部属机构,新成立了三个具体工作部门包括秘书科、组织科、特务工作处即中央特科的前身。
中央农委旧址
地点:武昌抚院街慈善会(武昌都府堤41号)
现状:建成武昌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历史地位: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毛泽东在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在这里居住,也是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所在地。
中央工委旧址
地点:汉口友益街
历史地位:1926年5月30日,中央常委决定以李立三、林育南、苏兆征、项英、刘少奇、王荷波、许白昊等7人组成中央工委。1927年3月瞿秋白到武汉后不久,杨之华也来到武汉,仍为中央妇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