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汉腔讲述在武汉的幸福生活
2016-02-06 06:03:12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郑汝可余坦坦罗斌通讯员山婵媛方培张若琦

63年前,27岁的俄罗斯姑娘伊丽娜跟随中国丈夫来到武汉,参与武钢的创建。年轻时,她做过翻译、工人,还取了个中国名字“李淑范”;退休后,喜爱唱歌跳舞的她参加合唱团、时装队,还在央视比赛中拿了大奖。

4日下午,俄罗斯裔中国公民、青山区钢花村街111社区居民李淑范,登上由长江日报和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110期市民大讲堂,与市民分享60多年来,做一名“武汉洋媳妇”的幸福生活。

“来了中国,就要取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讲堂刚开始,李淑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出场——她与青山台海亲情女子合唱团的姐妹们,为在场的市民们献唱一首苏联民歌《小路》。贴身旗袍搭配丝巾、妆容精致的她,在一群人中显得格外亮眼。

“我不到30岁来到武汉,大半辈子了,已经深深离不开这里。”李淑范用带有浓浓武汉话的口音,开始了讲述。她原名伊丽娜·亚克利夫娜·契高特柯娃,出生于1926年的苏联巴斯吉尼亚(现乌法市)。中专毕业后,李淑范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工作,一次校园舞会上,认识了中国留学生邱永言,两人坠入爱河。1950年,李淑范追随爱情来到中国。1953年,为援建武钢,李淑范随丈夫调到武汉,并加入中国国籍,2004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最初随丈夫来到武汉,武钢的土建刚刚搞完,李淑范给工厂里的苏联专家们当翻译。厂里的中国同事们,都记不住她那长长的俄罗斯名字,“每次一听到我的名字,就齐刷刷抬头瞪了大眼。”讲起这段故事,李淑范笑言,公安局民警最初建议她就叫“伊丽娜”,她不同意,“来了中国,就要取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听说“淑范”有“贤淑模范”之意,她毫不犹豫地同意改成这个中文名字,“这也是我想要做的。”

讲述现场,李淑范回答幽默敏捷,丝毫看不出来是九旬老人。主持人打趣说,李奶奶是标准“90后”,老人显得格外高兴。“可不是,我还年轻。”

妈妈的三句话,让她在中国做“贤淑模范”

“在俄罗斯,女人包办一切;来到武汉,男人也进厨房。”当被问起与丈夫相爱的故事,李淑范毫不犹豫地回答:“他特别爱我,照顾着我。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嫁到中国。”

李淑范说,自己是家中独女,当时,家里人不同意自己来到中国。“你不让我嫁,我就跑。”性格直爽的她说,家人没办法,只得答应。临走时,妈妈嘱咐了自己三句话,“是这三句话,让我在中国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一句话就是,不能挑食。”李淑范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俄罗斯人习惯蒸煮,中国人多煎炒。刚到武汉,自己吃什么都觉得新鲜、好吃,但也闹出过不少“囧事”。

她讲述,自己第一次煮饺子,不知道要怎么做。锅里刚装满凉水,就把饺子都扔了进去,盖上锅盖一煮,皮和馅都“分了家”。“我丈夫舍不得责备,就告诉我,这是‘片儿汤’,也很好吃。”李淑范说,自己后来才知道,煮饺子要先把水烧开,还得加几次水。

李淑范说,妈妈的第二句话是“要传好话”,也就是说,要学会和邻里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她说,在武钢工作这么多年,自己与邻里之间一直比亲人还亲。以前家里住一楼,买了电视后,就放在窗台和邻里一起看;武汉夏天热,习惯睡竹床,李淑范下班晚了,邻居们也会帮她把竹床搬到院子里“占位”。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李淑范说,武汉人格外热情,让自己感到很温暖。

“妈妈的第三句话,是不要把‘我’字放在前面。”李淑范说,自己一直喜欢唱唱跳跳,从武钢退休后,参加合唱团、时装队,“我和姐妹们去汉正街买布,自己做服装,做好了大家都可以穿。我们感情好得谁也离不开谁。”

李淑范说,多年来,她也用这三句话教育3个儿子,现在还有了双胞胎重孙,生活非常幸福。前些日子,她报名参加央视《夕阳红》健康老人电视大赛,从湖北赛区脱颖而出,一路闯关获得银牌。“在武汉,我一直很快乐,从未觉得是‘异国他乡’。”

90高龄的俄裔老人李淑范昨日做客市民大讲堂,在台上载歌载舞,与大家一起唱起苏联歌曲

记者刘斌摄

[分享人生精彩]

报名电话59222222

[2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