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旭明
《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武大老图书馆、凌波门东湖栈桥
14日,第四代女导演史蜀君因心力衰竭在上海去世,享年77岁。她以描述女学生校园青春的电影《女大学生宿舍》、琼瑶爱情片《庭院深深》等闻名。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11年,第一部导演的电影在武汉大学取景拍摄,原著故事同样以武汉大学为原型,史蜀君与武汉有着难解的缘分。而这位一生保持着关切、勇敢的老人,就像她镜头下的上世纪80年代一样,始终有着青春的活力。
她拍的武大青春美好
史蜀君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在当时的湖北省歌舞团担任了11年的导演。拍摄《女大学生宿舍》时,她已经离开武汉前往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了给《女大学生宿舍》选景,她曾赴北京等地寻找合适的大学,最终仍然回到武汉,选定了武汉大学。她曾说:“武大是最能体现这部青春片风格的,主要是因为它有山势,有湖水,建筑也非常好。”
原著小说作者是武汉大学毕业生,电影又在武大拍摄,在其中能找到很多熟悉的元素。影片主要取景地是武汉大学樱园老斋舍,两位女主角还曾在108级的台阶上比赛爬楼梯。而摄制组平日里就在九一二操场与梅园小操场之间的小路上煮大锅饭,首映礼也是在教三楼举行,片中刘校长的原型就是当时的刘道玉校长。
更动人的是片中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们的青春风貌,尤其是女主角匡亚兰虽经历了童年的创伤,却依旧不改青春的活力,那样的欢乐、追求被视为当时一代大学生们的集体形象。
她拍电影拼命爽快
镜头下的女大学生们不畏挫折、乐观追求,现实中的史蜀君其实也是这样。《女大学生宿舍》原著小说的作者喻杉担任了电影的编剧,回忆与史蜀君的合作,她仍记忆犹新。1981年,喻杉正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大一,年纪轻轻的她就凭借小说《女大学生宿舍》获得了全国优秀小说奖。很快,史蜀君找到了她,希望她担任电影编剧。喻杉回忆说:“我当时已经处在小说获奖后的兴奋衰退期,觉得该开始新的生活和创作了。没想到上影厂文学部专程来武大找到我,一通鼓励,我赶鸭子上架成了编剧”。
那是史蜀君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喻杉第一次写剧本。但两人都很拼命,完成初稿后,史蜀君特意从上海赶到武大,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有几十上百个导演,但每年能拍的电影只有十几部。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女导演,史蜀君必须拼了命地把握住机会。于是,两个没什么经验的导演、编剧花了一年时间来创作这部影片。喻杉至今仍认为:“她的拼命劲儿、爽快劲儿、厉害劲儿我都深有体会,这部电影的成功,她是最关键的角色。”
4年前,喻杉曾再次回到武汉,透露《女大学生宿舍》将有机会拍摄成电视剧,而自己将担任总顾问。只是电视剧版还未出炉,史蜀君已经无缘看到。
晚年的她依然少女心
除了电影,史蜀君还以拍摄琼瑶剧闻名,她指导的《月朦胧鸟朦胧》让琼瑶本人都惊叹“比我自己拍的还要忠实原著”。而现实中的史蜀君本人,也一直保有着纯真、活力的少女心,始终比时代的脚步快一小步。她听女儿说起班上有女同学收到小纸条,就大胆地拍摄了中学生的早恋故事,尽管影片一度被上影厂封存不敢上映,公映后又被家长写信投诉是“教唆犯”,最终仍然打动了无数的少男少女们。而她得知一些青少年的悲观心态后,拍摄了女中学生自杀的故事,影片上映后收到不少观众来信,称影片道出了他们曾经的经历。
始终对社会、对人心保持着关切与好奇,史蜀君到晚年依旧是这样“少女”的心态。就在两三年前,她还在微博中发表了不少有趣的话。周迅曾在1996年主演了史蜀君的爱情喜剧片《小娇妻》,这也是史蜀君最后一部作品。在周迅宣布结婚的消息后,史蜀君很快转发了婚照,并表示祝福:“幸福的新娘!终于穿上自己的婚纱了,祝福!我很喜欢这位郎君。”
而对娱乐圈中的很多热点事件,她也都实时点评。如张艺谋超生一事曝光时,她先是发微博催促“为你的孩子出来说句话吧,期盼你的真诚坦荡!”在张艺谋终于直面大众后,她又迅速点赞道:“勇敢认错,孩子将在阳光下成长,他们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老爸啦!”
对赵本山跨界影视圈,她更是直言不讳:“还是以演小品为主吧,这是您的强项。不是农民就一定能演好农民哦!角色是要靠演技的。”
史蜀君
史蜀君
1939年6月26日生于重庆,2016年2月14日病逝于上海,享年77岁。
1964年—1975年
196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任湖北省歌舞团导演。
1975年—上世纪90年代
1975年起,史蜀君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场记、副导演、导演,和张骏祥、谢晋、舒适等导演一起合作。
在第四代导演中,史蜀君尤为擅长青春题材,她也是大陆第一个将琼瑶作品拍成电影的导演,电影中不乏早恋这种当时十分敏感的话题,令华语电影开始明确有了“青春片”这一概念。
史蜀君拍出《女大学生宿舍》,该片于1984年获捷克第二十四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处女作比赛奖。1987年又荣获《中国电影时报》举办的新时期十年电影评比的女导演处女作奖。
史蜀君继续导演了“青春三部曲”《失踪的女中学生》(1986)和《夏日的期待》(1988),有散文式的结构、白描的手法、清纯而唯美的艺术风格。1989年导演的《庭院深深》则是青春片的延续。
后来,史蜀君又导演了《燃烧的婚纱》、《女大学生之死》等现实题材影片,还发表了电影剧本《女友》《啊!我们的小分队》,前者摄成电视剧,获1990年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一等奖。
晚年
史蜀君对于电影事业逐渐看淡,又操持起了年轻时的兴趣——建筑。2000年,上海青浦区政府对朱家角进行改造规划,史蜀君为这里设计了一座乡土文化展示馆。她借用了电影的语言和技法,将声光组合、场景切换等电影表现手法运用到展馆布置中去。2010年,史蜀君还参与了世博会平安馆的策展。
期待新一代青春片再出发
她曾是中国青春片和女性题材电影的开拓者,她曾是改革开放后探索拍摄琼瑶系列影视作品的先行者,她还是发掘周迅等新一代女演员的银幕伯乐……女导演史蜀君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她的离去,再度引发文艺界对于青春电影未来之路的探讨。
“青春三部曲”曾轰动上世纪80年代
在上影厂老一辈工作者的记忆里,史蜀君堪称中国女性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20世纪80年代,她创作的“青春三部曲”《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中学生》《夏日的期待》曾在校园里、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她善于通过散文和白描手法,讲述现实主义题材的青春故事,在当时就大胆触及青春期叛逆、校园恋情、城乡差异、医疗事故等社会新话题,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据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导演拍摄青春片和女性题材电影本身就很罕见。受到徐桑楚、谢晋、舒适等老一辈电影人的耳提面命,史蜀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拍摄风格,并凭借《女大学生宿舍》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处女作奖,成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为女性导演的成就在今天的“第五、第六代导演”中也是鲜见的。
拍青春片需要一颗“童心”
在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青春片再度火起来,但千篇一律故事情节,也一直为观众所诟病。史蜀君导演的辞世,也让不少青春片的爱好者,重又回忆起史导的风范。
“史导不止是拍青春片,她本身就很青春,是‘青春’的代言人。”在石川看来,史导特别善于用女性的视角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她一直怀着一颗“童心”,所以拍出来的都是正能量。
在中国电影界,人们时常会回忆起,史蜀君引导周迅走上大银幕的那段往事。据上影厂工作人员回忆,上世纪90年代,史导筹拍电影《小娇妻》,她坚持使用新人周迅,希望给银幕带来新气息。当时史蜀君已到了准备退休的年龄。
“有一次她一个电话风风火火把我叫去上影厂,先在办公室里向我很得意地展示了她发现的新面孔——周迅的造型,而且很推崇这个女孩的现场表演,那神情就是如获至宝的样子,眉飞色舞好像一个孩子。”资深媒体记者陆兰迪回忆道。
期待新一代青春片再出发
近年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万物生长》等以“回顾”为主线的国产青春片收获了不俗票房,但同时,人们总觉得新一代青春片虽然热了,却总还少了一些什么。
相比《我的少女时代》《初恋这件小事》等青春片,《少女哪吒》等带有新生代导演个人思考的国产青春片,所引发的社会关注度仍很有限。而且,在实验性电影创作中,“女导演+女性题材”的青春片能最终走进院线放映的,仍是凤毛麟角。
老电影人许朋乐感慨:在史蜀君导演去世前不久,她还曾打来电话,推荐一个剧本,“言语中,她对电影依然痴情不改,只是声音失去了往日的清脆”。
一些电影人也还记得,史蜀君生前曾自我解读她个人的青春片创作。她曾说,“我自己一直在思考,怎样通过影片把道德、正义等美好的东西,表达给观众”,“无论女导演、男导演,关键是要千方百计拍出好作品来”。
在送别史蜀君的同时,文艺界也期待新一代青春片能再出发。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