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调走 学生转学“陪读”
2016-02-25 06:03:03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翁晓波通讯员马祥吴让斌

黝黑、瘦弱是张春霞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沉稳、专业却是记者和她聊了近两个小时后,得出的第二印象。

这位在江夏区小学语文界颇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刚刚被湖北省教育厅等单位评上湖北省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也是武汉市小学阶段唯一获评的老师。

张老师到底“牛”在哪里?带着问题,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坐进了她的办公室。

自评“不勤奋”,为师很专业

张春霞1972年出生,16岁从武昌县师范学校(该校现已撤销)毕业后,被分配到江夏区贺站小学教语文。

贺站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基础相对较差。按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要想学生出成绩,老师们用的办法无外乎就是“白天加黑夜”、“汗水加泪水”的办法,但她却是个例外。

“我不是个特别勤奋的老师,每天上午8点上课,我就8点钟到校。下午放学后,我也下班了,更不会留学生。”张春霞说。

但一个学期下来,张春霞带的学生,语文成绩就是比其他班级超出一大截。答案来了:她的课堂效率高。

张春霞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在班上挑了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以他们为“种子”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种子”任组长。

每次上课前,小组长们会将自己的组员集合起来,检查作业。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由组长出一份试卷,给各自的组员做。

一般人看来,张老师实在是太清闲了,但她自有深意:“让孩子们自己监督自己,一个便于管理。第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成绩好的学生通过出试卷,可以进步。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做同学出的试卷,一样可以进步。”

到了最后,甚至是平时的作文批改,张春霞也全部放权给组长。每次作文课结束后,她让组长先批改,而且必须要留下批改的痕迹;第二轮,她再亲自上阵,不过这次她的重点是组长批改的东西。第三轮,困难学生上阵,批改组长们的作文。

如此“三板斧”下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也都得到了提高。

做老师,她影响学生的择业观

张春霞的课堂还有另一个特色:民主。在讲课的时候,她非常尊重大家的意见,允许孩子们提意见和在课堂上辩论。孩子们也慢慢适应了她的风格,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来。

有一次,她在讲汉朝的某个人物时,一个学生一下子站起来跟她说:“张老师,你讲错了。”

张春霞说,当时她的确对这个人物了解不够,学生的话让她有点虚。于是,她停下讲课对这个学生说:“好,那请你上来给大家讲一下。”

学生大方接受了她的邀请,讲完后大家一起鼓掌。张春霞说,做老师,就是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时间长了,张春霞成了贺站小学老师的“招牌”。不少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到她的班上。而她带的班,每年期末考试平均分总是比其他班级高出许多。

有一年,校长为了均衡她的班和其他班级的学生,在4年级上学期将几个班级打乱,重新分班。但孩子们坚决不愿意,班分完后,被分走的“嫡传弟子”搬着桌子板凳坐在她的教室外面听课。

2004年,在贺站小学工作了16年后,张春霞被调到江夏区明熙小学任教。当时,她还在贺站小学教五年级。听说张老师要调走,班上有8个孩子先后转学到明熙小学,他们的爷爷奶奶跟着一起到纸坊租房陪读。

时至今日,张春霞仍然和很多当年的学生保持着联系,很多人因为她早早作出了人生职业选择。

黄一帆,在明熙小学上六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张春霞,仅仅一年的时间,张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改变了她。

黄一帆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张老师对我非常照顾。我那时候总爱生病,一生病就在学校对面的一个医务室打针,张老师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这里来陪我聊天,落下的功课她也会给我补上。”

在黄一帆看来,张春霞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不管学生成绩好成绩差。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教师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决定以后也要当一名老师。”黄一帆说,2015年大学毕业后,她终于如愿,进入江夏大花岭小学做了一名老师。

记者了解到,黄一帆的家庭环境很好,她本来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教师。用她的话说:“是张老师带领我走了这条路。”

做教研员,她影响老师的教学观

由于教学成绩优秀,2005年9月,江夏区教育局将张春霞调到小学教研室任教研员。

过去教学生,现在就要教老师了。这对张春霞来说,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压力首先来自城里老师的不信任。张春霞说,以前江夏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非常优秀,但是被调走了。大家都知道她一直在农村小学工作,现在突然要来指导城里的小学老师,他们心里肯定不服气。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张春霞说,以前教研员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一般很少上讲台讲课。这次她决定亲自上一堂课,让老师们看看她的实力到底怎么样。

课是老师们点的,课文是萧乾的《吆喝》,讲过的老师都知道,这课可不好讲,是块“硬骨头”。

讲课这天,来了好多城里的小学语文老师。当张春霞拿出自己当老师的功底,将课文抽丝剥茧般徐徐道来,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服气了:这是一个狠角色。

小试牛刀后,张春霞才真正思考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教研员。“以前当老师,错了是一个班的事情,现在错了可就是一个区的事情了”。

在区内,张春霞坚持住校调研,有时候在学校一住就是一周。在学校里,她可以直接和老师们交流、听课,了解前沿动态。

平时,她还抓住每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2008年,她参加武汉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本来作为特级教师,她完全可以不用参加这样的学术活动,但为了提高自己还是极力要求参加。21天的理论学习,她认真勤奋,和同伴们一起探讨、利用下课时间向授课的教授们请教。2008年10月,她再次走进上海的一些名校,进课堂做交流。

2008年7月,张春霞开通了“张老师博客(闲云野鹤)”,及时记录自己在教研过程中的得失体会。在这个博客上,她一共撰写教研文章600多篇,目前的点击率近23万次,多篇博文被一些教育网站转载。

作为教研员,张春霞深知培养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从2009年2月开始,张春霞和同事在江夏区内组建了“江夏区小学语文教师沙龙”。

沙龙一成立,马上就有50多位老师加入。张春霞在沙龙里,每个月安排一次活动。每次活动,她都会提前通知讲课的内容是什么,准备阅读什么书籍。一次讲课40分钟,但老师们每次议课却长达3个多小时。很多年轻的老师,都在议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现在,沙龙已经开展了多届,仍然还有第一届的学员“赖”着不走。

教书多年,张春霞带了很多学生。做教研员10年,张春霞的“老师学生”也是桃李芬芳。目前,她已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区级成员有12个,市级成员有20多个。网络工作室里的学员高达153个。而她自己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和武汉市“教育名师”。

当老师和当教研员,尽管所教的对象不同,但张春霞认为有一点是一样的:“不管教什么,对象都是人。做老师的,一定要去影响学生,而不是将知识点强压给对方。”

张春霞(前一)与工作室成员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参加国际第二届阅读论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