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武汉要向最好开始发力
□本报评论员
今天起,我们尝试对每周的武汉表情做一个评论化的梳理。说说上周吧。这是元宵节后的第一周,传统意义上来说,这是春节过后一年正式的新开始。武汉的春天不失时机宣告到来,就让我们紧随春天的脚步,看看上周的武汉有什么值得一说的。
晒春天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得美,上了教材,几乎成为我们对春天的固化认识。
武汉的春天却不是这样的,她调皮任性,泼辣果断,一把就将冬天推开。甚至不容你酝酿情绪,就大大方方来到面前。这是另一种美,武汉人习惯这种美,喜欢这种美。
上周五还是冬天的感觉,周六气温便来到20℃。用不着适应,也用不着试探,武汉人享受春天,有着开门见山的爽快。昨天,街上已经有人穿上了衬衣,朋友圈更是被春天刷爆。一花一草,公园郊野,都是武汉春天到了的见证。
不假思索,随拍随发,可见春天的美是触目可见的,春天的出游是用不着精心准备和选择的。这是天赐予武汉的禀赋,也离不开我们对城市的建设。绿满江城,出门见绿,显山透绿,街头绿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的布局,都让人们不用为享受春光费什么周折。
晒春天,晒的也是人们在这座城市的幸福感。人们在享受幸福的时候,或许并不去想是谁建设了这些,但建设者应该满足,人们热爱这座城市,享受这座城市,不就是最好的点赞?
奖先进
人们都需要正向激励,领导干部也是需要表扬的。干得不好,要担责,要挨骂;干得好,我们也不必吝啬赞赏。干好的扬眉吐气,大家才会见贤思齐;怎么干都是挨骂,难保不抱残守缺,为官不为。
上周二,召开了一个会,叫“全市绩效管理和干部考评工作会议”,很隆重,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表彰了2015年度立功单位和22名优秀市管干部。阮成发书记现场有一句话,点明了这个会的主旨,“我们要通过表彰形成强大正能量——干部就是要对党、对人民负责,就是要在你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一番事业;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和导向,对干事创业的干部要尊敬、要爱戴”。
奖励,是肯定过去干得不错,也是期望未来干得更好。怎么才算更好?会上说得很明确,就是“十三五”开局要高起点、高站位。怎么才算高?国际一流标准才算。阮成发书记说,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各项工作都要对标国际一流,以未来全球最好为目标来谋划推进。
是不是吹牛皮?是不是不切实际?中国走向现代化,由大而强,当然就是要在各方面做到世界一流。武汉的未来定位是中国中部中心,不树立不达到这样的视野和标准,能行吗?所以说,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情怀,有没有斗志,有没有作为。
选干部
上周三,市里紧接着开了另一个会,叫“全市组织部长会议”。这个会很重要,因为今年是市区乡领导班子换届年。他们的任期,刚好和“十三五”时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次换届工作有一句话,“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要靠这批人了”。
干部对发展有多重要,我不说你也知道,所以选好干部是关键。好干部的标准,也很高,用六个字概括,叫“忠诚干净担当”,就是说光能力强还不够,还必须对党和人民忠诚,还必须廉洁奉公,干干净净。选好是把住“能上”的关,上了还要考核监督,要“能下”,不行就下。市里今年要制定“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主要应该是解决“能下”的问题。
结伙伴
好干部重要,但只靠干部也是不行的。去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说了,要统筹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在这方面,武汉有个很超前的理念,叫“城市合伙人计划”,是在去年7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上提出来的。这个计划,核心是培育引进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作为“城市合伙人”,结成“奋斗共同体”,共担风险,共历艰辛,共创未来。
上周五,首批60人的“城市合伙人”人选名单出笼,公示通过后,就要落实相关优厚待遇。60名合伙人,基本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从中间看两头,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这60个人,大部分不为人熟知,不是成名成家的科学家企业家。但也正说明选择“城市合伙人”,打破了条条框框。我们需要的,就是未来的乔布斯、马云,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城市,希望他们不负众望。
两个人
上周有两个人,值得特别说说,他们唤起了一些传统,牵动人的思想。
一个可算是大人物,退休的正省级干部,沈因洛先生。上周二,沈因洛先生追思会在省政协举行。他的去世不只停留于一个讣告,而是被媒体广泛报道。不仅是因为众多领导人的哀悼慰问,更因为他信守33年前的承诺,成为我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正省级干部。他在武钢工作期间的一些优良作风,也一并被媒体重新发掘。
另一位,是相对的小人物,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女士。她在新学期国旗下的讲话《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经长江日报官微推送,点击超过500万,人民日报官微也予以转发。周末,她来到武汉,参加了长江日报举办的校长交流会。
从他们的言和行,我们应该知道,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是历久弥新的,永远都不应该丢掉。无论你是当官还是做人做事,总得有一些坚守,那就是奋斗、奉献、诚信、朴素。
一条线
上周六晚上,运行了24年的公交519路宣告停运。
这本来是我市公交线路调整的一个正常举措,据说去年调整的有380条(次)。但好像只有519路,激起了这么大的情绪波澜。就像一位老朋友突然要离开,人们是那样依依不舍,怀旧的话说也说不完。
怀念的人,不限于武汉。我在北京、广州、厦门等城市的同学,都在转发,都在感慨。确实,上世纪90年代在武汉上大学的许多人,519路沿线,几乎就是我们认识的全部武汉,当然也包括很多浪漫和懵懂。
武汉是大学之城,武汉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从武汉走出去的学子们传播和塑造的。他们在武汉的感受,城市在他们成长最关键时期留下的印记,对这座城市意味良多。519路停运引起的怀恋,是个例证。
近而来说,城市的一切,一枝一叶总关情,背后都是无数的人,有的人或许没有平台没有能力表达,但总会有评价。让人对城市充满感情,可能不仅仅是有些东西足够老,不仅仅是因为生活过,还要让他们感受到温度、关爱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