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表明刘贺爱读书有音乐修养
2016-03-03 06:02:53 来源:长江日报

海昏侯墓墓主人遗骸腰部位置发现的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

新华社供图

记者万建辉

昨日上午9时,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江西省考古团队宣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主墓墓主人为汉武帝之孙、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长江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汉唐墓葬研究专家李梅田教授。

刘贺玉印不会造假

发布会确认海昏侯墓主为刘贺的首要证据是,墓主人遗骸的腰部位置,放置着一枚白色玉印,玉印上刻有“刘贺”二字。

玉印是否会有假?李梅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前几天,我看到玉印照片,从篆书字体上看,没问题。玉印随死者入葬,佐证那个时代以私印随葬很流行。加上伴出的其他证据及现场考古记录,玉印不可能造假。”

李梅田说:“之前我去过海昏侯墓几次,没听说玉印,可能江西考古方面考虑要到此次发布会上宣布,事前保密,有意保持神秘感。”

确认海昏侯墓主为刘贺不只玉印一个孤证,考古团队还提供了另外两方面的证据。一是在出土的金饼上,考古队员发现了模糊的墨书字迹,并释读出关键部分:“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贺”字直指刘贺,而元康是汉宣帝刘询的第三个年号。

二是在出土的木牍上,专家发现了海昏侯与侯夫人写给皇帝、皇太后的奏章副本,仔细辨认,木牍上“海昏侯臣贺”、“陛下”、“呈太后陛下”、“元康四年六月”等字样清晰可见。

出土金器为汉墓最多

确认海昏侯墓主为刘贺有何重大意义?李梅田说,刘贺为汉武帝之孙,曾被扶上帝位,但27天后即遭废黜,成为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被废后,先贬山东昌邑,再贬江西海昏,一生经历帝、王、侯的跌宕。

“刘贺地位显赫,其墓规模大、保存完整,发现随葬物品数量巨大。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汉代诸侯王陵考古发现中,海昏侯墓意义最为重大。”李梅田说,出土的1万枚竹简,上面的文字信息,将对西汉历史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墓主椁室中还出土了212件金器,包括极为罕见的马蹄金、麟趾金和金饼,这批金器是目前中国汉墓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一次发现,比到目前为止各地汉墓出土的金器总量还多。它印证了史籍上关于汉武帝大量赏赐子孙黄金的记载。

文物表明墓主爱读书,有音乐修养

汉废帝刘贺在《汉书》中被描述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然而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编钟,还有孔子像屏风,刘贺的墓葬也符合礼制,似乎显示刘贺尊儒,守规矩,爱读书,有音乐修养。

刘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史书歪曲他真实性格?还是出土物品不足以证明其真实个性?昨晚,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资料有限,不敢定论。

在刘贺墓主椁室出土了一面绘有圣贤像的屏风,题字部分出现了“孔子”“颜回”“野居而生”等字样;墓中还出土整套乐器,包括铜编钟、铁编磬、琴、瑟、排箫、笙等;主墓藏椁中发现了大量竹简、木牍。

汉代王侯墓葬,简牍、编钟随葬或许是定制,并不能和墓主个性爱好划等号。现在只能判断刘贺在被废后比较守规矩,他定期给皇上上奏、纳贡,这有出土文物作证。另外,无论是被废时,还是被废后,他都没有反抗或不轨行为。

李梅田昨晚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出土的文物看,刘贺可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也许不像《汉书》里记载的那么不堪。史书说他27天里干了1000多件坏事,其实也不全是坏事,主要是要求生活享乐方面的服务。

李梅田说,刘贺被废后一直遵守礼制,“好在出土那么多简牍,从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刘贺被废原因和刘贺性格的真相”。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