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应悬挂雷锋像
2016-03-14 14:09:00 来源:长江日报

···“跑了多家书店买不到一张雷锋像”追踪···

本报北京电(驻京记者柯立)“主动拿出这么多版面来印雷锋像,这件事做得非常及时,非常有担当。”3月9日,《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看到长江日报推出的以雷锋像为画面的公益广告后很感慨。他表示:“文化传播有个特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进入灵魂,先要让大家记住他的形象。”

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夕,市民因“跑了多家书店也没能买到一张雷锋像”向长江日报求助。八地媒体与长江日报联动发现,雷锋像难买的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3月6日起,长江日报连续3天在封底版推出以雷锋像为画面的公益广告。这组公益广告已被一些小学贴进了班级报刊角。

陶克曾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出版过《中国雷锋现象》等多部著作。他对

“在中小学悬挂雷锋像”的建议非常认同。陶克认为,雷锋像不能缺失!可以通过全国两会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有关部门提出这方面的建议。

《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在清华大学做报告本人供图

对话>>>

雷锋是中国志愿者的名片

3月9日,《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雷锋是中国志愿者的名片,并建议道德模范能以“雷锋奖”来命名;青少年没有值得崇尚的明星很可怕,在学校里开展学雷锋活动,首先要把雷锋像给挂上;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市场化。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长江日报:今天弘扬雷锋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陶克:学雷锋小组是中国最早的志愿者组织。雷锋是中国志愿者的名片。时间告诉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雷锋精神始终不能丢。雷锋精神是解决人生的意义和刻度问题。雷锋的形象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已经扩散到100多个国家。我希望,雷锋的微笑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好的标志,雷锋精神成为人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尊敬雷锋,谁都不敢亵渎他,大家自觉地学习他。

长江日报:怎么看雷锋像普遍难买的现象?

陶克:在很多新华书店、商场买不到雷锋像,表明我们的主流文化阵地对正能量的雷锋精神宣传很不够。身为思想文化传播者,永远不要忘记了我们的传统。任何一种先进文化,最好的传播是画像,便于让人记住他的形象。人类最高奖大都以人名命名,如诺贝尔奖、鲁班奖等。南丁格尔不就是一个普通护士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不分国籍救助伤员,被称为“提灯女郎”。100多年过去了,她的奖成为世界护士节的最高奖。我国的道德模范如以“雷锋奖”命名,我相信这个道德奖一定会走向世界。

青少年没有值得崇尚的明星很可怕

长江日报: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和方法是什么?

陶克:雷锋的故事、雷锋的精神,永远不需要与时俱进,它是历史,就像文物一样,越老越值钱。我们要通过信仰雷锋来追求真善美,通过信仰雷锋,来告诉我们的孩子:做好人,做好事。我演讲中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有的社区居民听不明白,但一说学雷锋,他们就明白了。雷锋是个好人,他的螺丝钉精神、他的爱岗敬业告诉人们,学雷锋就得把活干好。

长江日报:如何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学雷锋活动?

陶克:在学校里开展学雷锋活动,首先要把雷锋像给挂上,尤其是幼儿园。小孩子崇拜什么?孩子想半天,不知道崇拜什么。崇拜的这个明星吸毒了,那个明星被抓了,搞得他们很失望。如果青少年脑子里没有值得崇尚的正面形象,这是很可怕的。雷锋精神,在实践,在发展,在前进中。国家各级部门一定要对学雷锋的活动,真诚地给予表彰。如果英雄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将会引起更多人对他的羡慕和效仿。

正能量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市场化

长江日报:如何进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陶克:文化单位的供给侧改革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适应人们的需要和品位,把雷锋故事讲好,我用15年时间写了一本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针对社会上对雷锋的种种误解逐一澄清,给出真相,目前这本书已经重印了12次。另一方面,我认为有些主旋律、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市场化。有些宣传雷锋文化的普及读本,有时候可以尝试政府买单的做法。

(驻京记者柯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