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棋,不可不语
2016-03-15 06:00:00 来源:长江日报

到第四盘,“阿尔法围棋”终于输了。又是各种说法汹涌。

流行的、带点儿赌气心理的说法是,你看看,我们说对了吧,“阿尔法围棋”果然聪明到知道自己不能全赢,全赢会被人类干掉,所以“故意”放水。有人比较温和,不信机器人会那么厉害,但还是认为谷歌的程序员放了水。

只有那些对人类保持自信的人相信,“阿尔法围棋”是一种专家系统,输棋正常。

对于围棋,我完全是个外行。这几天浏览了不少评论文章,其中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比较高明,这里不妨介绍一下:他认为在这几局大战中,“阿尔法围棋”采取的策略主要是跟随策略,围绕人下的子算计、评估胜率,而人类棋手不是跟随的、评估的战略,人类的思维特点是谋划。在局部精算上,人脑肯定算不过电脑,但在战略高度上,人的胜算很大。从第四局李世石在布局阶段的变化看,他有意保留很多断点,下得比较散,然后再用腾挪的手段,利用一个挖断的弃子完成逆转。

这位网友从技术角度指出了机器人的局限。他和翟振明教授一样,认为机器赢得围棋比赛的智慧还不完全是与人类相似的那种“创新智慧”,更接近“演绎智慧”:给定一个规则,它来求解赢的方案。

然而,我依然要为“阿尔法围棋”深深赞叹,因为据内行透露,“阿尔法围棋”尽管计算能力强大,但它在下棋的实际过程中,根本没有办法使用穷举法,它必须随时依靠自己对围棋的“理解和直觉”。它这种理解和直觉,是通过机器内部的神经网络,进而通过实战锻炼学来的,这是人工智能目前达到的新高度。

既然有了“理解和直觉”,我觉得就很了不起。尽管现在看来这种智能还很微弱,相对于人而言还是一种赶超的、跟随的、复制的心态,远没有达到强智能的状态,我们依然要为这种“常规进程”大力点赞。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进程累积多久,在哪个关节点,突然就会发生飞跃。文/刘功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