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熙
习近平主席多次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今年2月,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争得和增强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这种以战略布局驾驭外宣工作的态势,在我国传统外宣工作中并不多见。它对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切实增强中国的世界话语权,把中国之声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国故事知晓并认知中国,中国之声才可能在全球唱响,中国的国家美誉度才能得到升华。习主席的号召,使讲述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影响力成为举国共识。但是,我在国外讲述中国故事时也常常感到,我国在这项工作中如何优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确实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目前,各级政府都有主管外宣工作的部门,但许多部门在工作部署与管理上有“多头化”倾向;看似不少部门在负责,但实际工作中出现浅尝辄止屡见不鲜。社会各界对于如何通过讲故事让国家文化魅力渗入各国人民心田、切实帮助对方读懂今日中国,也普遍缺乏认知高度。凡此种种,都制约了外宣工作的“时度效”。
2015年,数以亿计的中国公民(大部分是旅游观光客)踏出国门,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都可能变身为中国故事的宣讲者,但实际上真正卓有成效的传播者为数寥寥。中国公民不能主动担当传播者,外国人就只能透过某些中国公民的某些负面言行来另类解读中国。媒体时而曝光的中国游客境外不文明的新闻之所以会令我们反感难堪,就是因为世界人民只能单通道地通过中国公民自身的点滴失误,以点带面地曲解甚至丑化我们的祖国。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其实并不神秘、高端,完全可以积极彰显民间力量,生动、灵活、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公共外交。但是,有些身处海外的中国人,对讲中国故事却不太在行,要么不敢讲、不愿讲或不会讲;要么话语体系陈旧枯燥,缺乏讲述技巧,讲出的故事也容易失之于“浅”、“虚”、“远”、“燥”……凡此种种,都令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疏离于各国受众,我们的国家主流价值也难以为世人了解和接受。我们在与西方话语权竞争时,未免会事倍功半。
习主席在强调“外宣时度效”时明确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他特别说到,“要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这些均令我们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深感紧迫,唯恐掉队。
我们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无需刻意地隐晦什么或显露什么,我们只需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尊重他人、和而不同的大国,也是一个负责任、敢担当、不畏霸权的大国,更是一个善于海纳百川的大国。我们需要世界了解中国、信任中国,和中国交朋友。
(作者:武汉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长江日报高级记者)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