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宴客花屏间
2016-04-12 07:01:00 来源:长江日报

·凝光笺·

春夏时节,客人们就坐在花时缤纷如锦、花落后碧叶如毯的花障前,品茶谈天、享受美食

文/孟晖

明清时代,从扬州兴起了一种清雅风气,茶馆、酒楼的室外露天座均构植纵横连绵的花屏,替代墙壁,划分空间。传统社会中,餐饮业不仅发达,而且如此精致考究,今日追忆起来,简直有梦幻之感。

花屏也称“花障”,是用细竹搭捆成整齐的屏架,然后牵引各色花卉缠生其上。由于蔷薇花色最为丰富,五彩缤纷,于是成为“结屏之花”的主力,这类花障也常常统称为“蔷薇架”,《红楼梦》中,宝玉隔着蔷薇花架上的“篱笆洞儿”发现龄官用钗子在地上划“蔷”字的情节,任是哪位读者都会难忘吧。在明清的园林中,一座蔷薇屏架盘折而成,如迷宫式迂回曲折的花阵,是不可或缺的设置。

另外,更经常是利用这种花障代替砖石,在园林中形成各种灵活多变的、精巧可爱的连绵长墙,围护院落,区隔空间。竹屏缠花而成的墙垣,可高可矮,可以架成院门,可以在墙上形成各种式样的空窗,还能做成立柱的造型。在此追求的是锦绣斑斓的视觉效果,所以,除了蔷薇之外,芳香各异的木香、玫瑰、素馨以及娇俏的月季、姊妹花、珍珠兰、锦带花、史君子花、宝襄花、金沙罗、金钵盂、佛见笑、刺桐、月桂、荼蘼等等,也都是花障上现身的娇客。

大约在明代中期以后,花屏出现在商业性的茶坊(茶馆)、食肆(饭馆)的露天客座中。明末人文震亨《长物志》就点评:“尝见人家园林中必以竹为屏,牵五色蔷薇于其上。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由其议论可见,在当时的江南,酒楼、茶馆普遍在室外区域培植花屏,以致引发文震亨的反感,建议士大夫的私家园林中不要再出现这种东西,免得流俗。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则记录,北京东便门外运河“二闸”一带是夏日泛舟的盛处,“临河茶棚甚多,以大花障为最,肴酒俱备。”可见,由扬州人首倡的这一做法流传到了北京,并延续到清朝晚期。春夏时节,客人们就坐在花时缤纷如锦、花落后碧叶如毯的花障前,品茶谈天、享受美食。

更精彩的是,到清代,还出现了一种可以随意搬动、多扇自由组合的“活花屏”。据《浮生六记》,芸娘就擅长制作、妙用这种陈设性绿色家具。大致是先用木条钉出一个类似木板凳的底座,再将两扇布满格眼的竹编长方屏风固定在底座的两个长边的边沿上。这样,就构成了两扇同样形状的竹屏风。将一盆藤本花草安放在双屏之间的座面上,藤蔓便会攀缠着屏面上的棂格蜿蜒生长,最终形成一架花繁叶碧的翠色屏风。

芸娘让人制作了多扇这样的活动翠屏,因为材料轻巧,两个人就可以抬动,所以随时可以按照起居所需改变翠屏的位置,还能够任意排列组合,挡在窗前,绿荫满窗,室内生凉;摆在院中,围成曲折的阵势,人坐其中,又如身处小小的碧绿迷宫。

乾隆年间文人顾瑶光有《虎丘竹枝词》咏道:“夹竹屏风映绿窗,小山盆景石为缸。”可见绿蔓蜿蜒的“夹竹屏风”在清代的江南流行颇广,是一种常见的实用设施。不过,这种轻巧花屏似乎只限私家使用,不见茶馆、酒楼中以之为隔的记载。

其实,在今天,无论是居家还是商业空间,活花屏都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轻便设施,不仅宜于露天,亦宜于室内,单扇独矗,三五纵横,均富情趣。窗前几畔,若由如此翠叶纷披的轻屏伴护,自是让人心境清凉。

孟晖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