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偏见作对
2016-04-12 07:01:00 来源:长江日报

网上有人比较曹文轩和杨红樱的差异,说前者是“一个乡村出生的中年作家对自己上世纪60到70年代青春的回忆”,在这个基础上所经营的少年文学。这一类型和水准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少年文学》之类刊物上并不少见,但唯独曹文轩写得最多,坚持最久,虽然他写得可能不是最有趣。而杨红樱呢,她的作品是“一个大城市小学老师所作的观察”,观察对象是“上世纪80到90年代家庭条件中等偏上的小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所美化过的儿童故事。

话说得有些俏皮,也有点刻薄,但却很符合我极粗糙的直观印象。他们的书我都没怎么看过,只在一些杂志见到零星选载。我童年读的书,与村里老人们的读物高度重叠,不过是几本“封神”、“杨家将”、罗成的故事之类。到大了,人就很难回头,根本不可能“补课”,过去的巴不得让它过去。接触五花八门的外部世界后,更养成妄自菲薄的脾性,都没怎么阅读和调查研究,就觉得中国儿童文学不行。

因此,这次这么个国际大奖颁给曹文轩,我和很多人的惊讶是一致的:啊!——嘴巴张大,把整个脸都要挤没了。我相信这感觉跟那天屠呦呦获奖很类似。尽管有了上一次预演,这次的冲击波丝毫不见减缓。因为在我们这一类人心底的价值排序中——尽管并没有可比性——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不如青蒿素,青蒿素又不如“宇称不守恒”……依此类推,越难懂的就越牛。

感谢种种大奖的评委们。这些年,他们似乎专在与我们的集体偏见作对。我们很多人昨夜还在跟风马尔克斯,沉浸在魔幻现实主义里难以自拔,他们今天却将库切拎到了舞台中心。我们昨夜还在唯恐作品不厚、不重、不长,年产数千部长篇小说,他们今天却又换了口味,改去青睐北美苦寒之地的那个女人。

指南针的每一次抖动,无非在说:人不要跟风,独立判断很珍贵。创造永无所谓一成不变的中心,最好不要追随什么潮流和阵营。

文/刘功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