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过度诠释
2016-04-19 07:01:00 来源:长江日报

·苏醒的音符·无视情绪基调的意识强加,无新意的作品叠加,标签化的自我渲染,似可称为音乐诠释的三种无度

文/黄披星

我是在看《我是歌手》的某个时刻,想到一首歌曲在诠释上是否过度的问题。说实话要认清“合理的度”并不容易,现场电视导播有选择地播出那些痴迷的观众面孔,让人觉得很多歌曲的诠释,似乎还是在一种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何为“过度”?是不是声音走到它的边界,那是过度?还是器乐走在人声的幅度之上,那是过度?或者是一些歌曲用片段来衔接,使得原来的歌曲变成另一种面貌,这是过度?抑或人声把歌曲原本的情感取向变成另一种现场,这是过度?一首歌是不是应该有着自身的声音边界?其实是有的,虽然这个边界也很容易被模糊掉。所以我们,或许只能努力去探寻一首歌原本的情感指向。

场景之一:一首原本比较念旧的小曲,比如《绿岛小夜曲》这类歌曲,编曲时在中间加上一段对比情绪的英文歌,通过大幅度的背景音乐推动,激昂之后再适度地回归原曲的安静氛围。难道这样,一首歌就变得具有国际范了吗?谁还记得原本音乐的简易情感,那样的情感就一定是廉价的吗?这样的诠释在音乐逻辑上来说其实没有加分,它仅仅是一种意识的强加。

场景之二:像张信哲把很多首歌拼接在一起,造成那种半是回顾半是亲近的模式。我觉得这还是取巧。因为说实话,这样的音乐或许一时间讨好了观众,但它本质上没有新意。这样的东西,不该是一个成熟歌手应该推崇的。这样的过度,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音响叠加。

场景之三:那种或把过去当作唯一存在感的怀念,或故事化的东西多过音乐本身等。这样的音乐很大程度上是把一种“秀”的东西贴上某些情感标签。看似情深,其实是一味反刍。

无视情绪基调的意识强加,无新意的作品叠加,标签化的自我渲染,似可称为音乐诠释的三种无度。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的音乐尤其是电视音乐,多处在一种过度消费化的声音现场中。似乎变成一种声音的蓬松化练习当中去了。基本上,我们对于现有的音乐体验,大多是“音乐很好听,我却记不住”。快速消费又快速的遗忘,消化不良或是没有进入消化系统。这样的音乐有没有过度包装的嫌疑。如果有,那么音乐的原生面貌是什么?

真正好的音乐会让声音处在一种自在的舒适度中,而且,它的本来面目是健康的,平常的,持久的。

我们热爱音乐,是因为它总是“有度”。

黄披星艺术研究者。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