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家秸秆收集合作社投产
2016-04-23 07:02:0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翁晓波通讯员焦录明杨天地叶火生)日常被农民当做肥料焚烧的秸秆、枯枝、稻草,经专业的机器加工,5分钟左右就变成了无烟、环保的工业燃料。武汉市首家秸秆收集专业合作社21日在江夏区山坡街投入生产,村民王先生笑称:“这才叫真的变废为宝。”

合作社地点在山坡街高峰村,村支书余良忠介绍,去年村委会牵头,与武汉的一家能源公司合作,把村集体的一处废旧厂房改造成秸秆生产车间。同时,由村民黄协星等人出资300万元,购进机器设备和聘用人员。

黄协星说,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是:以100元左右一吨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秸秆、稻草、枯枝败叶、花生壳、稻谷壳等。由机器把这些废料高温压缩成工业燃料,再以800到1000元一吨的价格,卖给需要燃料的企业。

长江日报记者现场看到,由于前期调试进行了很久,厂房里已经压缩了几十袋成品。这些成品长5厘米左右,和铅笔差不多粗,每一大袋重约1吨。

一位工人师傅拿出打火机,点着其中的一根,只见燃料很快就被烧着,燃烧过程中没有烟尘、没有声音,也没有任何味道。

该机器的工作原理是高温压缩,工作人员将材料送入入口,5分钟左右,成品就可从出口送出来。

余良忠说,之前村民的秸秆和枯枝败叶,全部都烧在农田里当肥料用。今年起,已经没有村民烧秸秆了,原来的废弃物全部卖到了合作社。他算了一笔账:“正常生产的话,这个厂一年可以生产12000吨成品燃料,按照每吨200元的利润算,一年大约有200多万。而一位村民如果正常卖秸秆,大约可以卖1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目前高峰村已经安排多名贫困村民到合作社务工。“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合作社,既为村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也解决了过去几千年焚烧秸秆的问题。”余良忠说。

武汉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高峰村的秸秆收集合作社是武汉市第一家,对雾霾防治、新农村建设有现实意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