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挽救猫
2016-05-03 09:01:00 来源:长江日报

只有小学文化的郑渊洁,自嘲“最高文凭是驾驶证”,但从产量和影响力而言,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童话大王”。他总结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一辈子好奇,纵使现在年纪大了,遇事还老爱问个为什么,“在建的房子升高了,吊杆怎么够得着?”“人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一天能写多少字的作品?”就连家里下水道堵塞,他也能联想到人身上的血管网络。

我认为他保持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学术名词叫“幼态延续”,就是遇事不淡漠、不轻易忽略其所以然,不轻下断语。“这没什么、那不稀奇”,他很少这样暗示自己。这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状态,婴幼儿时期特别明显。

人为什么有好奇心?有专家认为这也是进化的结果——如果你看到草原尽头泛起一抹红色,压根不想知道那是怎么回事,那么你可能很快葬身火海。如果你对别人业已掌握的用火技术毫无兴趣,那么你就吃不到更美味的食物,冬天也可能被冻死。我们都是好奇心强的物种的后代;换句话说,不好奇的物种早已被淘汰。

好奇心是个体寻求知识和事物解决办法的动机动力所在。它甚至不排斥人们对于怪诞事物的嗜好或热情。

但是,为什么像郑渊洁这样好奇心持续到老的人比较少?这牵涉到人作为一种有着寿命周期的生物,其自身生存发育的内在机制。绝大多数人到成年后,会觉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够了,习惯了世界每天周而复始,人生轨迹固定下来。而且由于积累了丰富、老到的“理性”,人们学会了算计,觉得维持这项心理的成本太高。

多数时候,人的惰性会占优。郑渊洁给我的启示是,如果能够尽可能克服惰性,就像长跑克服疲劳临界点,前头会有很多乐趣很多风景。

文/刘功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