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村上春树那本《无色彩的多崎作巡礼之年》,以颜色来寓意四个主角的性格之前,我们喜爱的作者,如帕慕克已经把一本本以颜色为名的著作:红、白、黑都呈现给读者;还有红色笔记蓝色笔记的奥斯特,朱天文在《荒人手记》叨絮着的色板。作家们的颜色癖、音乐癖、考古癖,带给读者们在纯粹的阅读快感外,另类附赠的礼物。他们独特文字之中,全暗藏着各自的符号,彰显作家本人呼之欲出的像孩童们拥有的布偶般,生活之细节与收藏,如一杯卡布奇诺上的拉花图案,证明你喝的,可是独一无二的咖啡;而你所翻开的书,每个作者都坐镇其中,给你一个溜冰之花式,各自精彩。
美国作家克里斯多福·摩尔(ChristopherMoore)这本《神圣蓝色》也是如此,把蓝色放大在他这本小说之中,藉以梵谷之死,打开十八世纪印象派众画家在巴黎的交往、历史。而克里斯多福最擅长的就是像冯内果一样,带着讥讽的笑意下笔,幽自己,也幽别人一默,哈哈哈,我们看清了人性底下的无聊无助和自私,但那也没什么,不必大加挞伐,因为其中没什么恶意,所以克里斯多福就完善地达成他做一个讽喻作家的任务。
神圣蓝色,蓝色是此书的基调,作者说,画家需要的颜色物料,多由颜料商提供,而群青色、正蓝色,也就是神圣蓝色,是用磨碎的青金石制成,这种宝石,全世界只有阿富汗的山区才采集得到。其他种类的蓝色会随时间而褪色,只有此种神圣蓝,永恒、纯粹,没有时间的威胁。那就需要一个专业的颜料匠,提供如此之蓝,才能创作,不朽的画。
克里斯多福把一个野心的颜料匠加上一个虚构的谋杀事件,把印象派个个大师都摆上台面,梵高、莫内、马内、亨利、吐鲁斯·罗特列克、雷诺阿等许多的人物上场,如作者所说,在1890年代前后,巴黎简直是艺术家文学家的天堂,你穿越时空,所向往所挚爱的人物全都像参加一个盛宴似的,德布西、马克·吐温、王尔德、佐拉、波特莱尔,全在巴黎蒙马特聚集,那是巴黎最灿美的年代。
作家在后记自说:很好,克里斯,大家心中的艺术,都被你糟蹋完了。而作者又马上反讽道:不客气,这是我的荣幸。克里斯多福被称为继冯内果之后的讽剌大师,因为那些胡言乱语之背后、那些天马行空之言词,就如莎士比亚借着哈姆雷特装疯卖傻之词,道出一个故事,或是,一个反思。
满纸荒唐言,未必一把辛酸泪。嘻笑怒骂之背后,就如冯内果在他最后一次的演讲说的:我们在世界末日中该有怎样的行为举止?我们更应该善待彼此,但我们也应该不再那么严肃。不管那是怎样的一生。我想,他的接班人克里斯多福·摩尔,就是想做这样的作家。
不管,那是怎么样的一生。
(原载于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