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黄陂
2016-05-03 09:01:00 来源:长江日报

马竹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与一个地方的渊源,有其难解的神秘关联。虽然我们有时仿佛只是偶然经过那里,偶然停留驻足那么一下,甚至会发生多次偶然听到说起那个地方,但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切偶然,其实都有其值得深究的渊源。解开这些渊源,不仅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惊喜,也能带来更多更大的收获。

依稀记得是在很小的时候听说过黄陂这个地名,是我的祖母在回忆从前荡船讨业事也就是讨生活的时候提到的。她说黄陂有座木兰山,木兰山南天门的台阶,有我们家族先人贡献的大石头。在我长大稍微懂事一些以后,我时常从我三个姑姑那里听到黄陂二字,还有黄陂木兰山的故事。

上大学后我的同班同学同寝室友沈超是黄陂人,有时候听超哥讲他们黄陂的故事,用他的家乡话也就是黄陂话说一些笑话给我们听,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其中最有名的笑话当属《红灯记》中的某个唱段,就是李铁梅用得热白押韵的那个笑话,现在恐怕不知道的人并不多。我们大学毕业后,我和沈超一直都是同事。我不记得我是何时突然非常爱听湖北大鼓的,张明智的那一口正宗黄陂腔,把湖北的民间文艺演绎到了经典名作的地步。后来又爱听田克兢的小品,那种地道的黄陂口音,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体味到人生百味中的诸多可爱。黄陂籍的文学艺术名人还有很多,在武汉市文明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因为热爱文学,从事影视创作,人生旅程里也就必然幸会一些黄陂籍的作家艺术家,譬如著名作家汪洋、电影编剧谢文礼。这些前辈作家、艺术家对我们这些文学后人,一向特别关爱呵护。我还想起年轻时候写诗,黄陂诗人张隽一直与我保持多年友谊。后来我与诗人魏云乔、作家周大旺等都有很好的友情互动。在年轻作家喻之之、翟锦、彭莉莉等一批人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黄陂文学的生力军之际,我也是一直与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友情来往,我甚至以感恩上辈作家提携之心,对他们多有关切爱护。也就是说,越来越亲切熟悉的黄陂语音,已是我文字生涯的一个部分。

黄陂有山有水,有我非常熟悉的平原风景、农耕生活,毕竟我的故乡汉川与黄陂相隔很近很近,近到可以听清黄陂每一寸土地的呼吸,每一片山林的私语。有关黄陂的历史人文典故,我更是听到过无数。那些传奇故事不仅属于黄陂甚至不仅属于湖北,黄陂那么多的历史名人文化名人,严格说是属于中华文明的。

我曾以参加笔会的方式去过几次黄陂,领略过木兰山、云雾山、天子山的风光,体会过木兰湖、盘龙湖、武湖的秀美,也到过锦里沟、清凉寨、双凤亭等地方。这一次,我们一行作家诗人,置身在汉口北、临空经济区、木兰草原、黄陂健康馆、武湖农场等经济腾飞之地,进一步边看边听黄陂作为武汉之根、木兰之家、理学之源、红色之区、武汉之窗、商贸之都、体育之乡、武汉之肺的种种灵性。我也再一次强烈感觉到,黄陂是值得我们经常置身其中的,因为在我的各种聆听里,黄陂的风景正在更美,人文越来越丰富,其魅力尤为诱人。

我总是想,在这个古老的城区里,盘龙的传说绝不是偶然。又想,这个著名的侨乡,在世界各地,有多少人与我一样,经常在静听黄陂?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