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锐通讯员李斌熊欢夏雨
天兴洲大桥附近的青宜居社区,是华中地区最大棚改回迁小区,居民有5579户、约2万人。小区里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保户多、下岗人员多、流动人员多,管理难度很大。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区,却被命名为全市五星级幸福社区。居民说,多亏社区居委会一班人贴心服务,大家才住得舒心。
如今,社区党总支书记的接力棒交到了35岁的桂小妹手中。前任社区党总支书记潘春喆评价她:有活力、有思想,贴近居民、办事泼辣。桂小妹自己则说,保持向上、向善的心态,为居民服好务。
创新,把居务会开到居民身边
青宜居社区6、9、10、11等7栋楼的18个单元门附近正在实施地面硬化工程,1500平方米土地硬化后,居民出行更方便,也增加了活动区域。
促成这件事的起因,是3月初在6栋开的一次居务会。当时,居民代表王师傅提出,单元门附近的灌木丛不仅雨天走路一脚泥,还滋生蚊蝇,希望社区尽快想办法硬化。
桂小妹起初想申请社区惠民资金,但一来程序拖得较长,二来资金还有缺口。后来,她向共建单位区建设局求援,争取到30万元资金,工程4月开工,预计6月可完工。
把居务会开到楼栋里,是桂小妹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后的创新。她说:“以前讨论涉及居民的事情,是请几个居民代表到会议室商量。现在直接就在楼栋边开,居民有意见、想法都可以直接提,面对面沟通。”
“这样‘岔’着开会,不怕有的居民让你下不了台?”面对提问,桂小妹笑着说:“居民有怨气的地方,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地方。能及时解决的,我承诺尽快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我会让他给我时间去上报、协调,肯定给他一个答复。”
现在,一个月少则一次,多则三四次,桂小妹会在居民楼边开会,她还把社区民警请到楼栋边开警情会,告知居民近期注意防范哪些问题。
“守旧”,天天敲门组敲开幸福门
“工作中要大胆创新,但好的经验要继续坚持。”桂小妹说,“天天敲门组就是青宜居社区的‘传家宝’。”
家住21栋2楼的孤寡老人黄翠香今年79岁,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行走困难。桂小妹带领余将伟、张银平等社区网格员,每天上门看望老人,给她按摩。敲门组成员还给老人打扫卫生、买菜做饭、陪着聊天,黄翠香说:“我没有儿女,但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据了解,2009年10月,青宜居社区居民陆续回迁。居民们从过去“出门就是熟人,处处点头招呼”的传统亲情邻里模式,转换成“回家关门闭户,左邻右舍不认识”的现代“熟悉的陌生人”模式,社区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
2010年12月,工人村街党工委因势利导,组织社区群干、居民骨干、志愿者和老党员成立“天天敲门组”,倾听百姓呼声,排解群众之忧,用正能量引导和谐新风尚。
目前,青宜居社区有空巢老人94名、孤寡老人3名。社区分为24个网格,每个网格约有10名“天天敲门组”志愿者,确保这些老人得到及时关爱。
昨日,桂小妹与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生活困难的黄婆婆记者刘斌摄
榜样工程
长江日报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