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一版1953年问世以来直到去年7月,《新华字典》全球发行量共达5.67亿本。
上个月,吉尼斯世界纪录机构宣布,《新华字典》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有中文书的地方,就有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白话举例的字典,至今出了11版。中国人和世界各地学习中文的人几乎都用过这本和手一般大小的工具书。
“有中文书的地方,就有《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主任余桂林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规范汉语的使用和消除文盲,中国出版了这本字典。“那个时候字典里面有很多插图,方便识字不多的人理解其中的内容。”余桂林说。
时代变迁,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中,新华字典也不断嬗变,而且大约五到七年就要修订一次。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的封面从最初的纸皮到后来的皮面,后来又因为皮面在北方开裂而变成了硬皮,然而定价一直比较低。
曾经有传言说,《新华字典》的定价标准是一斤猪肉。采访中,余桂林表示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但是这些年来不管是否巧合,字典的价格真的差不多是一斤猪肉。
“举全民之力编撰的字典”
新华字典的使用非常广泛,读者遍布中国各地。他们有时候也会对字典的修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有个口号,叫做‘举全民之力编撰的字典’。”余桂林说。
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字典中的图片已经很少了,但是还有几张保留着,其中包括“莲”字头下面一个莲藕的图片。
余桂林记得,他们曾经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针对1998年版本中的图片提出质疑。该读者写道:“本人认为在莲藕的一个环节上不会长出三根茎,正常的最多只能长两根茎:一根是长叶的茎,一根是长果实的茎……白莲是我们家乡最主要的农副产品。经过自己十来年的实地观察,还问过许多前辈种莲老人,从未有人发现如字典中所画插图那样的莲。”
修订者查了大量资料,还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对字典中的图片做了更正。
据新华社
总出版数:11版
出版语言:英文版、日文版,蒙文、朝鲜语、维吾尔语的双语版
收字变化:
︽新华字典︾折射社会变迁
上世纪
五十年代时
8000多个汉字
第十一版
13000个汉字
一些词语差点被删
1971年版在修订时正逢中国文革“破四旧”,修订小组的第一稿中删去了被认为有“封建色彩”的“陛下”、“太监”等词。
周恩来总理看到送审稿时表示,这些词不应该被删去:“字典是工具书,有它的特点,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不能主观,有些知识还是需要的;人民要了解历史,历史上的一些事物应该介绍的,不要回避。”
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版的新华字典
词汇增改紧跟潮流
焗
·1998年修订本新增加的字头中,有一个“焗”字:当时百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为头发做焗油成了一种时尚。
·在第十版的修订中,一些动物名称比如“狍”在用字解释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做褥、垫或制革”这样的字眼被删去了,增加了这些动物作为“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
·2011年第十一版:增加“拜拜”的“拜”、“啫喱”的“啫”。该版还出现了“晒”、“奴”和“门”等字在网络上的用法。
比如“晒”的解释是“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晒工资”;“奴”的解释是“为了支付贷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门”的解释是“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例如“学历门”。
来源/新华社制图/毛欣
狍
啫
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