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关注”的文化逻辑
2016-05-18 07:07:00 来源:长江日报

·文化符码·我们在寺庙道观、丧葬礼上偶尔会看到跪拜礼仪,但受礼的对象往往不是具体的人、活人

文/张斌璐

主题为文化传承的电影《百鸟朝凤》,因制片人惊天一跪为世人所知。目前各大媒体多聚焦于“下跪”作为一种情怀式推广是否合适,一时众说纷纭。

电影内容讲述的是唢呐艺人对于文化精神的坚守和传递,单就题材而言,确实独树一帜,而且这是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或许更能引人去看。然而,无论电影本身如何,关于这部影片的谈论,已经和制片人的下跪一事混为一体了。有理由相信,若干年以后,假如这部电影仍旧被人提起,同时提起的很可能还有这桩发生在戏外的风波。

令我感兴趣的是,制片人采用了“下跪”这一形式来传达他的诉求。在跪拜礼早已废除多年的今天,下跪显得非常罕见。我们在寺庙道观等宗教场合会看到跪拜之礼,偶尔在丧葬礼上也会看到这一形式,但其受礼的对象往往不是具体的人、活人。在今天,跪拜礼并不属于普通人正常交流的礼节形态。

就像古装戏里常常看到的那样,跪拜礼曾经是传统中国的常见礼节。臣拜君,子拜父,民拜官屡见不鲜。直到民国年间废除跪拜礼,它才逐渐被握手、鞠躬等西式礼节取代。可以说,跪拜这种礼仪,和电影中试图传达的唢呐文化一样,也是一种传统中国的文化形态。从这点上而言,制片人以下跪的方式向人们表示呼告,倒和电影中所强调的文化传承,取得了某种“类同”。

跪拜,首先诉诸身体姿态。双膝着地,意味着完全放弃双足的移动权;双手着地,意味着放弃一切进攻和防御的姿态。整个身体匍匐,表示全面的臣服,将身体的处置权力完全交到对方手中。这是对于身体主权的某种交托,既象征充分的信任,又象征全面的顺服。跪拜礼最初源自上古战争中败者对胜者的服从,后来逐渐形成宫廷礼仪,并转为世俗礼节。

世俗化之后,跪拜礼开始表征权力结构。这类权力结构,既包括对于皇权、父权等维系社会伦理的权力,也包括面对暴力、财富等权力的臣服。在这些权力面前,以跪拜的形式,强调自己交托身体主权,实际上所交托的是内在的精神主权。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任凭对方处置。将身体和精神作为交换的筹码,来换取在权力面前的认同。你看《西游记》里孙行者教训山神土地,动不动就说“打折你们孤拐”,既不是双手也不是躯干,因为双腿折断意味着迫使对方形成跪拜的姿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对内在人格的全面战胜。

跪拜礼的最终废除,其实表达的是中国整体权力结构的变化。君臣关系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府中的“公职人员”,从个人权力而言,双方处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之中,便用彰显平等姿态的握手礼取代跪拜的形式。可见,跪拜礼的变化,实际上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演进。当然,同时消失的,还包括“陛下”“万岁”等传统语词。因其表达了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是不符合现代政治精神的。

这样看来,当一个电影制片人采用跪拜礼节来恳求关注电影的时候,他试图交托出自己的身体主权,意图换得什么呢?他所臣服的,是一种怎样的权力呢?当然是观众,是消费者。

这是不是一种遵从市场的理性推广?值得玩味。

张斌璐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