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疗战略,到IT大佬纷纷进军医疗健康产业,再到屠呦呦获得诺奖,医疗健康领域终于在中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中心。中国人真的开始关注生存的环境,开始询问什么是健康,开始深度关注生命的质量。
回顾医学的发展史,大概可划为三阶段:以《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古医学,为“医学1.0时代”。以巴斯德发现细菌、虎克发明显微镜、疫苗和抗生素的应用为标志,医学在化学和物理学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此为“医学2.0时代”。这个阶段始终存在着中(古)西医之争,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局部观,中医的不能自明与西医的科学方法,始终像是一场语言不通的对话,无法真正地“结合”。
近日闲时翻看梁漱溟先生的旧作,不得不惊讶于他的预言和先知。“……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须在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以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
梁老先生对于生命的领悟,让我惊叹。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较远的将来,就在今天,并且是他所不晓得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带来的。
从20世纪末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科学家们运用信息技术开启了历时13年的破解“生命天书”的宏大工程,自此也开启了人类通向“医学3.0时代”的大门。
就在“摩尔定律”貌似逐渐失效之时,基因测序技术的“超摩尔定律”悄然形成。随着生命密码被逐步破译,个体差异越来越清晰、可量化。十几年前,当弗朗西斯·柯林斯大声喊出“生命是数字化的”时,世界投来多少异样的眼光?如今这一概念早已被广泛接受,“健康是个体化的、可数字化的”也必将成为共识。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解读生命密码、认识疾病本源、重新定义健康的新纪元。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她带领人类真正从“物质时代”跨入“生命时代”,从“硅基文明”步入“碳基文明”。想了解这个时代将带给我们什么吗?读读这本《互联网+医疗》,它将给你新的思考视角。
(本文为《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序言,作者是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
《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
李未柠著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