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良中李佳)拿什么合伙?这个疑问始终盘踞在“停哪儿”创始人颜国顺脑中——拿出各自压箱底的资源。他说,城市与合伙人须在心态、边界和效果三个层面有充分共识。
“结成合伙人,就是一家人。双方在心态上,要拿出压箱底的资源。”他认为,合伙人要真正抱持武汉情怀,带动产业发展,政府要突破传统思维,拿出市场和资源比如数据进行分享,辅助企业完善平台的影响力和使用场景。
其次,要确认边界,发挥各自长处,砍柴的砍柴,煮饭的煮饭,担水的担水。第三是合力共赢,就是要产生不合伙达不到的效果。“从机制上保证‘三个一’,一批示范项目,一批专项基金,一批工作专班”。
他说,非常希望配备常态化的人员,对单个项目进行实验解剖式的跟踪,定期关注和及时调研。60个城市合伙人,1/3成功了就是20个上市公司。最近武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就在说明,一个“独角兽”往往能带出一批“野兽”,从而带来一片森林。
颜国顺说,政府应该不拘一格把一批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纳入“城市合伙人”名单。
“千万别把独角兽的‘角’剁了,再插上两个角,那就成小绵羊了。”颜国顺说,只有洗碗的人才会打破碗,因为试错机会和试错平台很少,政府必须抱有开放性心态,从专班和机制上帮助落地企业。武汉互联网运营人才是短板,武汉不缺科教人才,但真正的运营人才很少,因为试错机制不够,试错成本很大。
“广东等沿海一带的人谈生意,他们一般看自己杯子里是否有水,而内陆人会盯着对方杯中的水,心态容易失衡,看不得别人好”。他就着桌前的一杯水,分析起内陆城市的不足,“武汉开放、创新和共享的商业思想,还未完全浸入人心”。
去年有一位投资人在考察时,曾经直截了当地说,“停哪儿”没什么问题,可能最大的问题,是公司在武汉。颜国顺反复咂摸这句话。他认为,武汉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政府和社会扶植创业者的心愿也越来越强,但客观上,这个城市的创新、开放和共享精神,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差距。
7年前回国伊始,颜国顺就被评为光谷的首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今年3月底,他成为武汉首批“城市合伙人”之一。
某种意义上,他与武汉创新改革的“首批”有缘,未来,作为“城市合伙人”,还将参与并见证这个城市创新改革的每一个跳动节拍。
颜国顺记者任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