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晓彤通讯员曹斌)昨日,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硚口区体育馆小学语文教师余凤娟受长江日报公益名师团之邀,为学生和家长们讲了一堂有关作文写作的讲座。每年楚才作文竞赛,余凤娟班里都会有多人获奖,今年更有一人获得特等奖。余凤娟分享了她独特的作文教学方法——跟孩子们“聊天”。
余凤娟说,每天正式上课前的晨会是她和学生们最轻松的畅谈时光。她每天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并进行简单的讨论。聊天话题五花八门,小到“双十一”时的购物经历、路边乞丐的真假鉴定方法、看过的电视剧,大到欧洲文明的发展、国学经典对现实的作用、社会里的工匠精神等。
这些看似是与课本和教学无关的“废话”,却成了孩子们作文里最鲜活的素材。学生在楚才作文竞赛中获奖的作文,不少都出自余凤娟的聊天话题。她和学生们分享自己小时候玩的跳房子、扔沙包等游戏,学生便写出了童年游戏的变迁;她和学生们分享“穿越剧”,学生就写出了电视剧中的国学精神。二孩问题、延迟退休、流浪动物的去留……这些看似深刻的社会问题,余凤娟都拿来和孩子们分享讨论。
“孩子们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我希望引导他们观察社会、思考社会,不仅能积累很多作文素材,而且能培养生活态度。”余凤娟说,“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是没有写作热情和写作技巧,而是没有鲜活的写作素材。我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素材积累下来,每次考试或竞赛前进行温习,让生活中丰富的素材成为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余凤娟的四年级学生、今年楚才作文竞赛特等奖获得者陈昕玥说,在余老师引导下,她开始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我每周会写3篇日记,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思考。这为我参加作文竞赛积累了很多好的题材。”
学生家长唐舜陶说:“余老师的思路给了我启发。我们家长有时会觉得社会与孩子无关,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作文应该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