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年哪月求婚,可以掐指算好?
2016-05-31 07:09:00 来源:长江日报

结婚是划算的吗

传统上,经济学家不敢染指有关恋爱、婚姻的议题。但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不厌其烦地用“经济学方法”来解决恋爱、婚姻和离婚问题,并因此而出名。

经济学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帮助人们提髙决策质量,进而最大化我们的幸福。那么,关于爱情问题,经济学研究到底有什么发现呢?

恋爱结婚可是大买卖。“情人节”火爆的恋爱消费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是婚庆消费。《准新娘》杂志2011年所做调査显示,澳大利亚人结一次婚平均要花掉49296澳元,相当于首都中产阶层家庭10%的储蓄。考虑到40%多的婚姻以分手告终,砸那么多钱办婚礼是不是太不明智了呢?

研究离婚问题的经济学家,用信息不充分来解释这一市场失灵。自由市场完全建立在信息假设基础上,换言之,市场参与者能够获得有关未来收益和成本的完全信息,并据此做出理性决策。但真爱往往是盲目的。

经济学家得出结论认为,我们选择人生伴侣总是要冒一定风险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在何时下决心结婚呢?如果说婚姻是有益的——它能为抚养下一代创造稳定的人际关系,能给你带来安慰和支持——那么,一直拖着不结婚就有一定风险。此外,我们还要考虑继续寻觅伴侣的成本是否能够得到补偿,毕竟该行为的潜在收益边际递减。虽然你不断努力寻找完美伴侣,不断加深对于各备选对象的了解,但在此过程中,好果子不断被别人摘走,备选者的总体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数学家接过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重任,他们开发出“最优停止”公式,以帮助人们决定何时结婚。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你应该寻找97%完美先生,而不是百分百完美先生,因为后者你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

真爱或许就和1、2、3一样简单。

寻找真爱的数学公式

我知道现在谈情人节已经晚了,但我发现了一个能让你拥有持久爱情、完美婚姻的神奇公式。

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工作的统计学家布鲁斯·布朗教授,发明了一个能让男男女女决定最佳结婚时间的公式。

那么,你到底应该等多久才可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呢?布朗的公式源于“最优停止”理论。该理论帮助人们决定何时釆取特定行动以取得最大化收益,它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

首先,选择自己可以结婚的最小年龄,比如25岁。再选择自己必须结婚的最大年龄,比如35岁。两者相差10岁,然后把它和神奇数字0.368相乘,结果大概等于3年8个月。最后,将这个数字加上最小结婚年龄25岁,你就得到了自己的最优结婚年龄,即28岁8个月。

然后你该怎么做呢?布朗教授说:“理想情况下,在此之前,你不应该向任何人求婚,或答应任何人的求婚。但在此之后,你应该向遇到的下一个心仪女孩求婚,只要她是当时的最佳人选。”

至于对方会不会答应,只有你自己心里有数。

(记者李少峰整理)

《为什么天堂不需要经济学家》

[澳大利亚]杰西卡·欧文著;王佳艺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